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三昧
三昧
sān mèi
  • 三昧的解释
  • ①佛教用语。指止息杂念,使心专注于一境。 ②道教用语。道家以为,昏昏默默神之昧,杳杳冥冥气之昧,恍恍忽忽精之昧,合称三昧,此三昧能生真火。 ③指某种技艺的诀窍:泻汤旧得茶三昧。

  • 词语解释:

  • 三昧sānmèi。(1)佛教用语,梵文Samādhi的音律,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三昧[sānmèi]⒈佛教用语,梵文Samādhi的音律,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例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陆游《示子过》深得其中三昧。英(Budd.)purityandcalmarisingfromcorrectrelization;knack;secret;
  • 基础解释:

  • 佛教用语,意思是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借指事物的诀要:深得其中~。[梵samādhi]
  • 引证解释:

  • ⒈佛教语。梵文音译。又译“三摩地”。意译为“正定”。谓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引《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晋慧远《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宋叶适《法明寺教藏序》:“﹝妙真、普济﹞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昶之绩而嗣忠之业於无穷,志甚远也。”明刘元卿《贤奕编·仙释》:“岂不闻善知识能迴三毒为三昧,迴六贼为六神,迴烦恼作菩提,迴无明为大智。”⒉奥妙;诀窍。引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宋周紫芝《竹坡诗话》:“集句近世往往有之,唯王荆公得此三昧。”《红楼梦》第四八回:“听你説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秦牧《艺海拾贝·数字与诗》:“我觉得唐、宋许多诗人,都是深懂此中三昧的。”⒊指三昧真火。引《封神演义》第八回:“太一真人动了心中三昧,毘芦仙亦显神通。”
  • 网络解释:

  • 三昧三昧:佛教用语
  • 综合释义:

  • 佛教语。梵文音译。又译“三摩地”。意译为“正定”。谓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晋慧远《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宋叶适《法明寺教藏序》:“﹝妙真、普济﹞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昶之绩而嗣忠之业於无穷,志甚远也。”明刘元卿《贤奕编·仙释》:“岂不闻善知识能迴三毒为三昧,迴六贼为六神,迴烦恼作菩提,迴无明为大智。”奥妙;诀窍。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宋周紫芝《竹坡诗话》:“集句近世往往有之,唯王荆公得此三昧。”《红楼梦》第四八回:“听你説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秦牧《艺海拾贝·数字与诗》:“我觉得唐、宋许多诗人,都是深懂此中三昧的。”指三昧真火。《封神演义》第八回:“太一真人动了心中三昧,毘芦仙亦显神通。”
  • 网友释义:

  • 三昧(sānmèi)一词,来源于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教内外对此词皆有不同的论述和解释。其有一般和特殊两层含义: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虑的能力,或者指修习所得的,发展了的集中力。从而,它也就变成了可以使禅定者进入更高境界并完全改变生命状态的神秘力量。
  • 汉语大词典:

  • (1).佛教语。梵文音译。又译“三摩地”。意译为“正定”。谓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晋慧远《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宋叶适《法明寺教藏序》:“﹝妙真、普济﹞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昶之绩而嗣忠之业于无穷,志甚远也。”明刘元卿《贤奕编·仙释》:“岂不闻善知识能回三毒为三昧,回六贼为六神,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2).奥妙;诀窍。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宋周紫芝《竹坡诗话》:“集句近世往往有之,唯王荆公得此三昧。”《红楼梦》第四八回:“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秦牧《艺海拾贝·数字与诗》:“我觉得唐、宋许多诗人,都是深懂此中三昧的。”(3).指三昧真火。《封神演义》第八回:“太一真人动了心中三昧,毗芦仙亦显神通。”
  • 国语辞典:

  • 佛教谓修行者将心集中在一点的状况。为胡语音译。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无散乱或静止的境界相似。《成实论.卷一二》:「今当论三昧。问曰:『三昧何等相?』答曰:『心住一处是三昧相。』」也作「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三昧[sānmèi]⒈佛教谓修行者将心集中在一点的状况。为胡语音译。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无散乱或静止的境界相似。也作「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引《成实论·卷一二》:「今当论三昧。问曰:『三昧何等相?』答曰:『心住一处是三昧相。』」⒉诀要、窍门。引《宋史·卷三四四·李之纯传》:「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红楼梦·第四八回》:「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英语Samadhi(Buddhistterm)​德语Samadhi(Sprachw)​法语Samadhi
  • 辞典修订版:

  • 佛教谓修行者将心集中在一点的状况。为胡语音译。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无散乱或静止的境界相似。《成实论.卷一二》:「今当论三昧。问曰:『三昧何等相?』答曰:『心住一处是三昧相。』」也作「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诀要、窍门。《宋史.卷三四四.李之纯传》:「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红楼梦.第四八回》:「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 辞典简编版:

  • 佛教谓修行者将心集中在一点的状况。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无散乱或静止的境界相似。 【造句】三昧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每一个修行者莫不想要提升到这个境界。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要诀、窍门。 【造句】经过老师以自己的诗详细解说之后,我们深深体会作诗的个中三昧。
  • 英语:

  • samadhi,
  • 其他释义:

  • ①佛教用语。指止息杂念,使心专注于一境。②道教用语。道家以为,昏昏默默神之昧,杳杳冥冥气之昧,恍恍忽忽精之昧,合称三昧,此三昧能生真火。③指某种技艺的诀窍:泻汤旧得茶三昧。
三昧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sān

[sān]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读音:mèi

[mèi]

暗,不明:幽昧。昧旦(清晨还未明亮时)。 ◎ 昏,糊涂,不明白:愚昧。蒙昧。素昧平生(一向不认识)。 ◎ 目不明:“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 ◎ 隐藏,隐瞒:暧昧。昧心(违背良心做坏事)。 ◎ 冒犯:冒昧(多作谦辞)。

三昧造句
1、高人者,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岂得以口头三昧为高人乎!当年予师秘授试金石一方,善识人之高低身份。2、它被认为是宇宙的,永恒的存在振动原始自然的声音,是一种叫做冥想深州听到'三昧。'。3、若不持守三昧耶,受灌顶也徒劳.4、习惯,当天同觉寺真三昧素菜馆素食还将现场展示曁百花斋,邀请百名社。5、可惜,时...
1、自命“毕竟是书生”的孙淑彦先生就是深谙此中三昧的读书人,他的淘是从揭阳淘到汕头,随着屐踪所及,更淘到广州等地。2、弥勒又称为慈氏,因其常修慈心,而得此三昧故。3、玉印的要旨不是恣肆奇诡,而在平淡天真,精雅谨慎,经营过之则滞闷无味,经营不够则无神采,充分体会汉人的博大,体会不变而变的法则,方可直入...
1、贫道听说昆仑山火神回禄弄丢了三昧真火,而有弟子在通天魔教中见到有人使用烈火残杀我们三清派几位弟子,此火正是三昧真火!2、你若具备了虔敬心,便能持守三昧耶,你也就能在十六生世之内获得解脱.3、相对于此,北陆光临门则黯然许多,且不说原本三昧火使原本就只有楚秀生一人降临,而楚秀生西陆一行,更是闭关潜修...
云一题(yunyit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云一题 yunyiti.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3084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