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sī chóu zhī lù
  • 丝绸之路的解释
  • 1.指古代由中国通向欧洲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汉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中亚﹑波斯(今伊朗)﹑地中海沿岸罗马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汉都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和田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北道经罗布泊沿天山南麓经库车﹑阿克苏至疏勒。由疏勒越葱岭或南往印度,或西经波斯往地中海诸国。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亦多通过此路交流其他商品,以及东西方各种经济和文化。"丝绸之路"的支线亦有取道今新疆天山北面的通道及伊犁河流域西行者;亦有取道海上者。 2.或自我国南部直接西航,或经由滇缅通道再自今缅甸南部利用海道西运,或经由中亚转达印度半岛各港,再由海道西运。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 词语解释:

  • 丝绸之路sīchóuzhīlù。(1)古代由中国经古波斯国到欧洲的通商道路,因中国以产丝绸著称,所以被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sīchóuzhīlù]⒈古代由中国经古波斯国到欧洲的通商道路,因中国以产丝绸著称,所以被称作“丝绸之路”英theSilkRoad;
  • 基础解释:

  • 古代欧、亚间陆路运输的主要路线。
  • 引证解释:

  • ⒈指古代由中国通向欧洲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汉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中亚、波斯(今伊朗)、地中海沿岸罗马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汉都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和田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北道经罗布泊沿天山南麓经库车、阿克苏至疏勒。由疏勒越葱岭或南往印度,或西经波斯往地中海诸国。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亦多通过此路交流其他商品,以及东西方各种经济和文化。“丝绸之路”的支线亦有取道今新疆天山北面的通道及伊犁河流域西行者;亦有取道海上者。⒉或自我国南部直接西航,或经由滇缅通道再自今缅甸南部利用海道西运,或经由中亚转达印度半岛各港,再由海道西运。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 网络解释:

  • 丝绸之路(古代连接中西方的商道)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 综合释义:

  • 古代由中国经古波斯国到欧洲的通商道路,因中国以产丝绸著称,所以被称作“丝绸之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中亚、波斯(今伊朗)、地中海沿岸罗马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汉都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和田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北道经罗布泊沿天山南麓经库车、阿克苏至疏勒。由疏勒越葱岭或南往印度,或西经波斯往地中海诸国。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亦多通过此路交流其他商品,以及东西方各种经济和文化。“丝绸之路”的支线亦有取道今新疆天山北面的通道及伊犁河流域西行者;亦有取道海上者。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 汉语大词典:

  • (1).指古代由中国通向欧洲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汉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中亚、波斯(今伊朗)、地中海沿岸罗马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汉都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和田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北道经罗布泊沿天山南麓经库车、阿克苏至疏勒。由疏勒越葱岭或南往印度,或西经波斯往地中海诸国。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亦多通过此路交流其他商品,以及东西方各种经济和文化。“丝绸之路”的支线亦有取道今新疆天山北面的通道及伊犁河流域西行者;亦有取道海上者。(2).或自我国南部直接西航,或经由滇缅通道再自今缅甸南部利用海道西运,或经由中亚转达印度半岛各港,再由海道西运。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 国语辞典:

  • 古代欧、亚间陆路运输的主要路线。参见「丝道」条。丝绸之路[sīchóuzhīlù]⒈古代欧、亚间陆路运输的主要路线。参见「丝道」条。
  • 英语:

  • silk road,
  • 其他释义:

  • 1.指古代由中国通向欧洲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汉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中亚﹑波斯(今伊朗)﹑地中海沿岸罗马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汉都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和田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北道经罗布泊沿天山南麓经库车﹑阿克苏至疏勒。由疏勒越葱岭或南往印度,或西经波斯往地中海诸国。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亦多通过此路交流其他商品,以及东西方各种经济和文化。'丝绸之路'的支线亦有取道今新疆天山北面的通道及伊犁河流域西行者;亦有取道海上者。2.或自我国南部直接西航,或经由滇缅通道再自今缅甸南部利用海道西运,或经由中亚转达印度半岛各港,再由海道西运。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丝绸之路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sī

[sī]

蚕吐出的像线的东西,是织绸缎等的原料:蚕丝。丝绸。缂(kè)丝(中国特有的一种丝织的手工艺品。亦作“刻丝”)。 ◎ 像丝的东西:铁丝。菌丝。肉丝。游丝。 ◎ 细微,极小:一丝不苟。 ◎ 绵长的思绪或感情:情丝。愁丝。 ◎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一丝等于千分之一分):丝毫(喻极少,极小,一点儿)。丝恩发(fà)怨(指极小的恩怨)。 ◎ 公制长度单位,一米的十万分之一(亦称“忽米”、“道”)。 ◎ 指弦乐器: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竹”指管乐器)。 ◎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读音:chóu

[chóu]

一种薄而软的丝织品:绸子。纺绸。绸缎。 ◎ 束缚,缠绕:绸缪(a.缠绕捆缚,如“迨天之未阴雨,彻波桑土,绸绸牖户”,意思是没下雨之前,就要把门窗捆绑牢固,后遂用“未雨绸缪”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b.缠绵,如“情意绸绸”)。 ◎ 古同“稠”,致密。

读音:zhī

[zhī]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lù

[lù]

道,往来通行的地方:道路。公路。水路。陆路。路途。路程。路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干的人)。狭路相逢。 ◎ 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思路。生路。出路。路子。路数(shù)。 ◎ 方面,地区:外路货。各路人马。 ◎ 种类:一路货色。 ◎ 大,正:“厥声载路”。路门(宫室最内的正门)。路车(古代帝王及诸侯贵族所乘的车)。路舆(古代君主所乘的车)。路寝(古代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 ◎ 车:筚路。乘路。 ◎ 姓。

丝绸之路造句
1、苯教在对其神圣之地俄木隆仁的构想时,既受到波斯宗教有关影响,同时也与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宗教城市古尔有关联,因为古尔的模式与俄木隆仁的模式几乎完全相同。2、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当时一名官员、朝廷的使者张骞沿着这条连接欧亚两大洲的贸易通道出使西域。3、重温茶叶丝绸之路,引领茶文化...
1、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连接这两个经济发电所的纽带。2、甘肃省是古代丝绸之路重要的一部分。除了丝绸之路,还有敦煌石窟,是世界壁画艺术的宝库。甘肃不仅有迷人的…3、不过随着历史上西欧世界与阿拉伯之间纠扯千年的宗教纷争,三次十字军东征的连绵进发,再到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没落。4、秦始皇凿通灵渠,沟...
1、从云南省保山城出发,经过西南古丝绸之路上著名的古驿站水寨,即到达澜沧江边那个人文奇观霁虹桥。2、冯峥认为,这与阳江作为南“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港和补给港,以及古代的劳务输出基地有重大的关系。3、据历史记载,自唐宋以来,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始发港广州至出口港徐闻,大澳都是必经的避风港和补给港...
云一题(yunyit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云一题 yunyiti.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3084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