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之的意思
之的拼音 zhī
注音
部首笔画 1
繁体字
汉字结构独体结构
造字法原为会意
之的笔顺捺折捺
之的意思、基本意思
  • PPPP
  • UniCode
    U+4E4B
  • 五行
  • PPPP
  • 四角号码
    30302
  • 规范汉字
    0058
  • 仓颉
    INO
  • GBK编码
    D6AE
  • 基本解释


    zhī  ㄓˉ
    ◎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 往,到:“吾欲之南海”。

    英文翻译


    go   leave   of   somebody   something   this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zhī 
    〈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zhī 
    〈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zhī 
    〈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zhī 
    〈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子集上】【丿字部】 之; 康熙笔画:4; 页码:页82第04(点击查看原图)
    〔古文〕㞢【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詩·唐風】舍旃舍旃。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考證:〔【禮·文王世子】冬亦如之。〕 謹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汉语字典

    [①][zhī]
    [《廣韻》止而切,平之,章。]
    (1)生出,滋长。
    (2)往;至。
    (3)用;取。
    (4)是。
    (5)代词。这;这个。
    (6)代词。他(她,它);他们。
    (7)代词。其,他的。
    (8)代词。用于自称或对称。
    (9)代词。指代处所。
    (10)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
    (11)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2)助词。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13)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古代也常用于姓名之间。
    (14)介词。相当于“于”。
    (15)介词。相当于“諸”,之于。
    (16)介词。相当于“以”。
    (17)连词。与;和。
    (18)连词。相当于“而”。
    (19)连词。相当于“則”。
    (20)姓。汉代有之马宇,明代有之辅。

    音韵参考

    [上古音]:之部照三母,tji?
    [广 韵]:止而切,上平7之,zhī,止開三平之章
    [平水韵]:上平四支
    [唐 音]:*ji?,ji?
    [国 语]:zhī
    [粤 语]:zi1
    [闽南语]:che1,chi1

    字源字形

    之
之的诗句
之(丶)同部首字
云一题(yunyit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云一题 yunyiti.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3084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