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于以
于以
yú yǐ
  • 于以的解释
  • 1.犹言于何。在何处。 2.犹言于何。用什么。 3.犹言至于。 4.犹是以。

  • 词语解释:

  • 犹言于何。在何处。犹言于何。用什么。犹言至于。犹是以。于以[yúyǐ]⒈犹言于何。在何处。⒉犹言于何。用什么。⒊犹言至于。⒋犹是以。
  • 引证解释:

  • ⒈犹言于何。在何处。引《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⒉犹言于何。用什么。引《诗·邶风·击鼓》:“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錡及釜。”南朝宋颜延之《阳给事诔》:“皇上嘉悼,思存宠异。于以赠之?言登给事。”⒊犹言至于。引《文选·郭璞<江赋>》:“阳鸟爰翔,于以玄月。”李善注引郭璞曰:“《国语》云‘至于玄月’也。”⒋犹是以。引宋王禹偁《大阅赋》:“御幄立而天开,教场平而霜劲。雷动风行,千骑万乘,于以威八荒,于以安百姓。”宋王禹偁《日月光天德赋》:“观其日之始也……龙吐焰而氛霾荡尽,乌腾晶而魑魅潜藏。于以瑞呈五色,于以明列三光。”因此;是以。明方孝孺《祭王文节公》:“先生平生大节因得陈於殿陛,而达於旒扆之前。於以有学士之赠,於以有文节之謚。”
  • 网络解释:

  • 于以于以:
  • 综合释义:

  • 犹言于何。在何处。《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犹言于何。用什么。《诗·邶风·击鼓》:“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錡及釜。”南朝宋颜延之《阳给事诔》:“皇上嘉悼,思存宠异。于以赠之?言登给事。”犹言至于。《文选·郭璞<江赋>》:“阳鸟爰翔,于以玄月。”李善注引郭璞曰:“《国语》云‘至于玄月’也。”犹是以。宋王禹偁《大阅赋》:“御幄立而天开,教场平而霜劲。雷动风行,千骑万乘,于以威八荒,于以安百姓。”宋王禹偁《日月光天德赋》:“观其日之始也……龙吐焰而氛霾荡尽,乌腾晶而魑魅潜藏。于以瑞呈五色,于以明列三光。”因此;是以。明方孝孺《祭王文节公》:“先生平生大节因得陈於殿陛,而达於旒扆之前。於以有学士之赠,於以有文节之謚。”于以[yúyǐ]犹往以也。又犹薄言也、爰以也、于何也。《诗经·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传:「于,于。」笺:「于以,犹言往以也。」陈奂疏:「于以,犹薄言,皆发声语助也。」;《诗经·周颂·桓》:「于以四方,克定厥家。」笺:「于是用武于四方,能定其家先王之业,遂有天下。」;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一》:「于以采蘩。郑笺云:『于以犹言往以。』《汉书·礼乐志》:『修起旧文,放郑近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于吕风示海内,扬名后世,诚非小功小美也。』于以犹云爰以,亦发语辞也。又《中庸》:『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此于以犹言用以。」;清、俞樾《古书疑义列举·续补·卷二》:「《诗·召南·采蘩》一章云:『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二章云:『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又〈采苹〉一章云:『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二章云:『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錡及釜。』三章云:『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邶风·击鼓〉三章云:『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采蘩〉毛传云:『于,于也。不释以字。树达按,以假为台,何也。』《尚书·汤誓》:『夏罪其如台。』《史记·殷本纪》作「有罪其奈何。」高宗彤日:『「乃曰其如台。」〈殷本纪〉作「乃曰其奈何。」。』西伯戡黎:『「今王其如台」〈殷本纪〉作「今王其奈何」。』是台有何义?《说文》:『台从声。』以为之隶变,故得假以为台。于以者,于何也。故凡言于以之句皆问词,其下句则皆答词也。于以采蘩,于沼于趾。正与〈秦风·终南〉首章云:『终南有何?有条有梅。』二章云:『终南有何?有纪有堂。』句法一律。又〈采苹〉三章上二句:『于以奠之,宗室牖下。』与下二句『谁其尸之,有齐季女。』为对文。下二句为一问一答,则知上二句亦为一问一答也。自来说者不知以为台之假字。郑笺释:『于以为往以。』陈奂则谓:『于以犹薄言,皆发声语助。』而诗人文从字顺之文,乃不得其解矣。」
  • 汉语大词典:

  • (1).犹言于何。在何处。《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2).犹言于何。用什么。《诗·邶风·击鼓》:“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南朝宋颜延之《阳给事诔》:“皇上嘉悼,思存宠异。于以赠之?言登给事。”(3).犹言至于。《文选·郭璞〈江赋〉》:“阳鸟爰翔,于以玄月。”李善注引郭璞曰:“《国语》云‘至于玄月’也。”(4).犹是以。宋王禹偁《大阅赋》:“御幄立而天开,教场平而霜劲。雷动风行,千骑万乘,于以威八荒,于以安百姓。”宋王禹偁《日月光天德赋》:“观其日之始也……龙吐焰而氛霾荡尽,乌腾晶而魑魅潜藏。于以瑞呈五色,于以明列三光。”因此;是以。明方孝孺《祭王文节公》:“先生平生大节因得陈于殿陛,而达于旒扆之前。于以有学士之赠,于以有文节之谥。”
  • 其他解释:

  • 犹往以也。又犹薄言也、爰以也、于何也。《诗经·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传:「于,于。」笺:「于以,犹言往以也。」陈奂疏:「于以,犹薄言,皆发声语助也。」;《诗经·周颂·桓》:「于以四方,克定厥家。」笺:「于是用武于四方,能定其家先王之业,遂有天下。」;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一》:「于以采蘩。郑笺云:『于以犹言往以。』《汉书·礼乐志》:『修起旧文,放郑近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于吕风示海内,扬名后世,诚非小功小美也。』于以犹云爰以,亦发语辞也。又《中庸》:『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此于以犹言用以。」;清、俞樾《古书疑义列举·续补·卷二》:「《诗·召南·采蘩》一章云:『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二章云:『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又〈采苹〉一章云:『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二章云:『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錡及釜。』三章云:『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邶风·击鼓〉三章云:『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采蘩〉毛传云:『于,于也。不释以字。树达按,以假为台,何也。』《尚书·汤誓》:『夏罪其如台。』《史记·殷本纪》作「有罪其奈何。」高宗彤日:『「乃曰其如台。」〈殷本纪〉作「乃曰其奈何。」。』西伯戡黎:『「今王其如台」〈殷本纪〉作「今王其奈何」。』是台有何义?《说文》:『台从声。』以为之隶变,故得假以为台。于以者,于何也。故凡言于以之句皆问词,其下句则皆答词也。于以采蘩,于沼于趾。正与〈秦风·终南〉首章云:『终南有何?有条有梅。』二章云:『终南有何?有纪有堂。』句法一律。又〈采苹〉三章上二句:『于以奠之,宗室牖下。』与下二句『谁其尸之,有齐季女。』为对文。下二句为一问一答,则知上二句亦为一问一答也。自来说者不知以为台之假字。郑笺释:『于以为往以。』陈奂则谓:『于以犹薄言,皆发声语助。』而诗人文从字顺之文,乃不得其解矣。」
  • 英语:

  • in view of the above,
  • 其他释义:

  • 1.犹言于何。在何处。2.犹言于何。用什么。3.犹言至于。4.犹是以。
于以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yú

[yú]

介词(a.在,如“生于北京”;b.到,如“荣誉归于老师”;c.对,如“勤于学习”;d.向,如“出于自愿”;e.给,如“问道于盲”;f.自,从,如“取之于民”;g.表比较,如“重于泰山”;h.表被动,如“限于水平”)。 ◎ 后缀(a.在形容词后,如“疏于防范”;b.在动词后,如“属于未来)。 ◎ 姓。

读音:yǐ

[yǐ]

用,拿,把,将:以一当十。以苦为乐。以身作则。以邻为壑。以讹传讹。以往鉴来。 ◎ 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 ◎ 因为: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 目的在于:以待时机。以儆效尤。 ◎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 ◎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以内。 ◎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以。得以。 ◎ 古同“已”,已经。 ◎ 太,甚:不以急乎? ◎ 及

于以造句
1、井上准之助成为藏相后,为扭转日本长期经济萧条的现状,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于以金解禁政策为核心的财政紧缩政策。2、高悬这样远大而崇高的理想,的确可嘉,但将此种理想系于推荐制,却类于以一发系千钧,不免于智小谋大之讥。3、该工艺适用于以低硫煤为燃料的锅炉进行除尘脱硫。4、自创业以来,一直致力于以布艺沙...
1、信报根据本服务之服务条款履行与本服务有关的义务,只限于以合理的技能和谨慎为阁下提供的相关服务。2、快乐来自于以感激的心情,去接受眼前的生活。3、相对于以暴力动作侵犯为主要特征的“热暴力”而言,我们把这种以“无言”或“失语”为特征的精神伤害行为称之为“冷暴力”。4、九河故迹,今既灭难明,屯氏河新绝...
1、笼统讲其天人浑然一体当然可以,但不是所谓“一致百虑”,也有别于“以它平它”。2、有些生物存在于以甲烷为第一营养级的食物链中。甲烷是从地球内部可燃气体,通常在海底渗出。3、为更好地凝聚并服务于以高校学生为主的青年人群,现急需招聘“校园活动推广”人员,只要你想做,我们就提供空间,无风险,无需投入资金...
云一题(yunyit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云一题 yunyiti.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3084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