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伪孔传
伪孔传
wěi kǒnɡ chuán
  • 伪孔传的解释
  • 1.《古文尚书》东汉时已亡佚,至东晋元帝时,梅赜(一作"梅颐"﹑"枚颐")献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五十九篇。唐孔颖达作《尚书注疏》即以此为底本。自宋吴棫朱熹以来已怀疑其为伪造,至清阎若璩惠栋更详予考订,遂成定论。后即称此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为"伪孔传",以明非真出于孔安国之手。亦省称"伪孔"﹑"伪传"。

  • 词语解释:

  • 《古文尚书》东汉时已亡佚,至东晋·元帝时,梅赜(一作“梅颐”、“枚颐”)献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五十九篇。伪孔传[wěikǒngchuán]⒈《古文尚书》东汉时已亡佚,至东晋·元帝时,梅赜(一作“梅颐”、“枚颐”)献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五十九篇。
  • 基础解释:

  • 以明非真出于孔安国之手。
  • 引证解释:

  • ⒈《古文尚书》东汉时已亡佚,至东晋元帝时,梅赜(一作“梅颐”、“枚颐”)献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五十九篇。唐孔颖达作《尚书注疏》即以此为底本。自宋吴棫朱熹以来已怀疑其为伪造,至清阎若璩惠栋更详予考订,遂成定论。后即称此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为“伪孔传”,以明非真出于孔安国之手。亦省称“伪孔”、“伪传”。引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尚书》:“郑义与伪孔不同,有伪孔胜於郑者。”清皮锡瑞《经学历史》七:“《书》主伪孔,亦多空谈。孔传河北不行,正义专取二刘,序又各言其失,由伪传本无足徵也。”
  • 网络解释:

  • 伪孔传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为'伪孔传',以明非真出于孔安国之手。亦省称'伪孔'﹑'伪传'。
  • 综合释义:

  • 《古文尚书》东汉时已亡佚,至东晋元帝时,梅赜(一作“梅颐”、“枚颐”)献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五十九篇。唐孔颖达作《尚书注疏》即以此为底本。自宋吴棫朱熹以来已怀疑其为伪造,至清阎若璩惠栋更详予考订,遂成定论。后即称此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为“伪孔传”,以明非真出于孔安国之手。亦省称“伪孔”、“伪传”。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尚书》:“郑义与伪孔不同,有伪孔胜於郑者。”清皮锡瑞《经学历史》七:“《书》主伪孔,亦多空谈。孔传河北不行,正义专取二刘,序又各言其失,由伪传本无足徵也。”伪孔传[wěikǒngchuán]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伪造孔安国《书传》也。见「东晋古文」条。清、江藩《国朝经师经义目录·书》:「江左中兴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奏上孔传古文《尚书》,自云:『晋太保公郑冲,以古文书授扶风苏愉,愉授天水梁柳,柳授城阳赃曹,曹授汝南赜,赜所上之书,增多古文二十五篇:一、〈大禹谟〉,二、〈五子之歌〉,三、〈允征〉,四、〈仲虺之诰〉,五、〈汤诰〉,六、〈伊训〉,七、〈太甲上〉,八、〈太甲中〉,九、〈太甲下〉,十、〈咸有一德〉,十一、〈说命上〉,十二、〈说命中〉,十三、〈说命下〉,十四、〈泰誓上〉,十五、〈泰誓中〉,十六、〈泰誓下〉,十七、〈武成〉,十八、〈旅獒〉,十九、〈微子之命〉,二十、〈蔡仲之命〉,二十一、〈周官〉,二十二、〈君陈〉,二十三、〈毕命〉,二十四、〈君牙〉,二十五、〈冏命〉。是为《伪古文尚书》、伪孔传。齐建武中,吴姚方兴于大航市中,得〈舜典〉一篇奏上,比马郑注,多『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濬哲文明,温恭允塞,元德升闻,乃命以位』,二十八字,乃分〈尧典〉之半为〈舜典〉此又伪中之伪也。
  • 汉语大词典:

  • 《古文尚书》东汉时已亡佚,至东晋元帝时,梅赜(一作“梅颐”、“枚颐”)献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五十九篇。唐孔颖达作《尚书注疏》即以此为底本。自宋吴棫朱熹以来已怀疑其为伪造,至清阎若璩惠栋更详予考订,遂成定论。后即称此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为“伪孔传”,以明非真出于孔安国之手。亦省称“伪孔”、“伪传”。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尚书》:“郑义与伪孔不同,有伪孔胜于郑者。”清皮锡瑞《经学历史》七:“《书》主伪孔,亦多空谈。孔传河北不行,正义专取二刘,序又各言其失,由伪传本无足徵也。”
  • 其他解释:

  • 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伪造孔安国《书传》也。见「东晋古文」条。清、江藩《国朝经师经义目录·书》:「江左中兴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奏上孔传古文《尚书》,自云:『晋太保公郑冲,以古文书授扶风苏愉,愉授天水梁柳,柳授城阳赃曹,曹授汝南赜,赜所上之书,增多古文二十五篇:一、〈大禹谟〉,二、〈五子之歌〉,三、〈允征〉,四、〈仲虺之诰〉,五、〈汤诰〉,六、〈伊训〉,七、〈太甲上〉,八、〈太甲中〉,九、〈太甲下〉,十、〈咸有一德〉,十一、〈说命上〉,十二、〈说命中〉,十三、〈说命下〉,十四、〈泰誓上〉,十五、〈泰誓中〉,十六、〈泰誓下〉,十七、〈武成〉,十八、〈旅獒〉,十九、〈微子之命〉,二十、〈蔡仲之命〉,二十一、〈周官〉,二十二、〈君陈〉,二十三、〈毕命〉,二十四、〈君牙〉,二十五、〈冏命〉。是为《伪古文尚书》、伪孔传。齐建武中,吴姚方兴于大航市中,得〈舜典〉一篇奏上,比马郑注,多『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濬哲文明,温恭允塞,元德升闻,乃命以位』,二十八字,乃分〈尧典〉之半为〈舜典〉此又伪中之伪也。时梁武为博士,驳之,遂不行,至唐、孔颖达为《正义》,取伪孔书,又取此说,反斥郑氏所述之二十四篇为张霸伪造,霸伪造者乃百两篇,成帝时,刘向以古文校之非是,遂黜其书,《汉书·儒林传》先述孔壁逸书,后叙百两篇,则逸书非百两明矣。且逸书及百两篇,刘向父子领校秘书时,皆得见之,岂有向明知其伪,而撰〈别录〉,仍取霸书乎?歆撰《三统历》,述〈伊训〉、〈武成〉、〈毕命〉诸篇,悉孔壁古文,岂有歆亦知其伪,而反取其说乎?冲远之说,可谓游淡无根矣。自此以后,《正义》大行,而马、郑之注皆亡,至宋,吴棫、朱子始疑其伪,继之者,吴草卢、郝京山、梅鹫也,然皆未能抉其奥探其蕴,逮国朝阎氏、惠氏出,而伪古文寖微,马郑之学,复显于世矣。』;清、皮锡瑞《经学通论》:「宋儒疑书序与伪孔传同出,孔传伪,则书序亦伪,朱氏已辨之矣。」
  • 其他释义:

  • 1.《古文尚书》东汉时已亡佚,至东晋元帝时,梅赜(一作'梅颐'﹑'枚颐')献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五十九篇。唐孔颖达作《尚书注疏》即以此为底本。自宋吴棫朱熹以来已怀疑其为伪造,至清阎若璩惠栋更详予考订,遂成定论。后即称此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为'伪孔传',以明非真出于孔安国之手。亦省称'伪孔'﹑'伪传'。
伪孔传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wěi

[wěi]

假,不真实:伪造。伪装。伪劣。伪证。伪善。虚伪。去伪存真。 ◎ 不合法的:伪政府。伪军。

读音:kǒng

[kǒng]

小洞,窟窿:孔穴。孔眼。孔洞。孔方兄(指钱,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恢谐含鄙意)。 ◎ 很:孔急。孔武有力。 ◎ 量词,用于窑洞:一孔土窑。 ◎ 姓。

读音:chuán,zhuàn

[chuán,zhuàn]

转(zhuǎn )授,递:传递。传输。传戒。传统。言传身教。 ◎ 推广,散布:宣传。流传。传名。传奇(a.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b.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c.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

云一题(yunyit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云一题 yunyiti.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3084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