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公廨田
公廨田
ɡōnɡ xiè tián
  • 公廨田的解释
  • 1.隋唐时期给各官署以所收地租补充办公经费的公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诏给外官公廨田﹐为公廨田名称之始。唐制内外各官署均依照等级高低﹐分别给予公廨田。在京官署公廨田自二十六顷至二顷﹐在外诸州公廨田自四十顷至一顷。官吏解职,移交后任。公廨田租给农民耕种﹐苛收地租。唐以后无给公廨田的记录。

  • 词语解释:

  • 隋唐时期给各官署以所收地租补充办公经费的公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年﹐诏给外官公廨田﹐为公廨田名称之始。唐制内外各官署均依照等级高低﹐分别给予公廨田。在京官署公廨田自二十六顷至二顷﹐在外诸州公廨田自四十顷至一顷。官吏解职,移交后任。公廨田租给农民耕种﹐苛收地租。唐以后无给公廨田的记录。公廨田[gōngxiètián]⒈隋唐时期给各官署以所收地租补充办公经费的公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诏给外官公廨田,为公廨田名称之始。唐制内外各官署均依照等级高低,分别给予公廨田。在京官署公廨田自二十六顷至二顷,在外诸州公廨田自四十顷至一顷。官吏解职,移交后任。公廨田租给农民耕种,苛收地租。唐以后无给公廨田的记录。
  • 引证解释:

  • ⒈隋唐时期给各官署以所收地租补充办公经费的公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诏给外官公廨田,为公廨田名称之始。唐制内外各官署均依照等级高低,分别给予公廨田。在京官署公廨田自二十六顷至二顷,在外诸州公廨田自四十顷至一顷。官吏解职,移交后任。公廨田租给农民耕种,苛收地租。唐以后无给公廨田的记录。
  • 网络解释:

  • 公廨田公廨田是隋唐封建政府给各官署以所收地租充办公经费的公田。公廨田源于北魏太和(477—499)年间的职分田制度。隋高祖登基以后,开皇九年(589年),诏给京官以职分田,外官亦各有职分田。又给公廨田以供公用。此为公廨田名称之始。唐代公廨田制度最健全,按内外各官署的等级高低,分别给予。凡京诸司各有公廨田,以司农寺为最高,给26顷;内坊等最低,只给2顷。凡天下诸州公廨田,以大都督府为最高,给40顷,互市监等最低,给2顷。内外公廨田租给农民耕种。所收地租,均充作办公经费。公廨田在官吏解职以后,移交后任。唐以后无给公廨田的记载。
  • 汉语大词典:

  • 隋唐时期给各官署以所收地租补充办公经费的公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诏给外官公廨田,为公廨田名称之始。唐制内外各官署均依照等级高低,分别给予公廨田。在京官署公廨田自二十六顷至二顷,在外诸州公廨田自四十顷至一顷。官吏解职,移交后任。公廨田租给农民耕种,苛收地租。唐以后无给公廨田的记录。
  • 其他释义:

  • 1.隋唐时期给各官署以所收地租补充办公经费的公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诏给外官公廨田﹐为公廨田名称之始。唐制内外各官署均依照等级高低﹐分别给予公廨田。在京官署公廨田自二十六顷至二顷﹐在外诸州公廨田自四十顷至一顷。官吏解职,移交后任。公廨田租给农民耕种﹐苛收地租。唐以后无给公廨田的记录。
公廨田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gōng

[gōng]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公正。公心。大公无私。 ◎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 国家,社会,大众:公共。公安(社会整体的治安)。公众。公民。公论(公众的评论)。 ◎ 让大家知道:公开。公报。公然。 ◎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公(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公子。公主。 ◎ 敬辞,尊称男子:海公。包公。诸公(各位)。 ◎ 雄性的:公母。公畜。 ◎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公公。外公(外祖父)。 ◎ 姓。

读音:xiè

[xiè]

官署,旧时官吏办公处所的通称:郡廨。公廨。

读音:tián

[tián]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田野。耕田。 ◎ 和农业有关的:田家。田园。 ◎ 古同“畋”,打猎。 ◎ 古同“佃”,耕作。 ◎ 姓。

云一题(yunyit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云一题 yunyiti.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3084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