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删诗
删诗
shān shī
  • 删诗的解释
  • 1.指孔子删《诗》之说。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凡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后世以司马迁去古较近,所言必有因而然,多信之。然亦有疑者。如唐孔颖达于《诗谱序疏》中称:"如《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録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更有甚者,如清崔述则以《论语》有"诗三百"之语,断言"当孔子之时,已止此数,非自孔子删之而后为三百也。"考今存《诗经》三百零五篇内容,历岁久远,布地辽广,而分体编排,井然有序,比音用韵,大致相近,谓此未经删汰整理,本来如此,殆难想象。凡有成就,归美一圣,固未可信,而必谓孔子未曾删诗,亦逞臆之谈。 2.泛指删选诗歌。

  • 词语解释:

  • 1.指孔子删《诗》之说。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凡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后世以司马迁去古较近,所言必有因而然,多信之。然亦有疑者。如唐孔颖达于《诗谱序疏》中称:'如《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録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更有甚者,如清崔述则以《论语》有'诗三百'之语,断言'当孔子之时,已止此数,非自孔子删之而后为三百也。'考今存《诗经》三百零五篇内容,历岁久远,布地辽广,而分体编排,井然有序,比音用韵,大致相近,谓此未经删汰整理,本来如此,殆难想象。凡有成就,归美一圣,固未可信,而必谓孔子未曾删诗,亦逞臆之谈。2.泛指删选诗歌。删诗[shānshī]⒈指孔子删《诗》之说。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凡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后世以司马迁去古较近,所言必有因而然,多信之。然亦有疑者。如唐孔颖达于《诗谱序疏》中称:“如《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録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更有甚者,如清崔述则以《论语》有“诗三百”之语,断言“当孔子之时,已止此数,非自孔子删之而后为三百也。”考今存《诗经》三百零五篇内容,历岁久远,布地辽广,而分体编排,井然有序,比音用韵,大致相近,谓此未经删汰整理,本来如此,殆难想象。凡有成就,归美一圣,固未可信,而必谓孔子未曾删诗,亦逞臆之谈。⒉泛指删选诗歌。
  • 基础解释:

  • 指孔子删《诗》之说。泛指删选诗歌。
  • 引证解释:

  • ⒈更有甚者,如清崔述则以《论语》有“诗三百”之语,断言“当孔子之时,已止此数,非自孔子删之而后为三百也。”考今存《诗经》三百零五篇内容,历岁久远,布地辽广,而分体编排,井然有序,比音用韵,大致相近,谓此未经删汰整理,本来如此,殆难想象。凡有成就,归美一圣,固未可信,而必谓孔子未曾删诗,亦逞臆之谈。更有甚者,如清崔述则以《论语》有“诗三百”之语,断言“当孔子之时,已止此数,非自孔子删之而后为三百也。”考今存《诗经》三百零五篇内容,历岁久远,布地辽广,而分体编排,井然有序,比音用韵,大致相近,谓此未经删汰整理,本来如此,殆难想象。凡有成就,归美一圣,固未可信,而必谓孔子未曾删诗,亦逞臆之谈。引指孔子删《诗》之说。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凡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后世以司马迁去古较近,所言必有因而然,多信之。然亦有疑者。如唐孔颖达于《诗谱序疏》中称:“如《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録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餘篇,未可信也。”⒉泛指删选诗歌。引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九〇:“鄙人劝君割荣者,努力删诗壮盛时。”
  • 网络解释:

  • 删诗指孔子删《诗》之说。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凡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 综合释义:

  • 指孔子删《诗》之说。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凡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后世以司马迁去古较近,所言必有因而然,多信之。然亦有疑者。如唐孔颖达于《诗谱序疏》中称:“如《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録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餘篇,未可信也。”更有甚者,如清崔述则以《论语》有“诗三百”之语,断言“当孔子之时,已止此数,非自孔子删之而后为三百也。”考今存《诗经》三百零五篇内容,历岁久远,布地辽广,而分体编排,井然有序,比音用韵,大致相近,谓此未经删汰整理,本来如此,殆难想象。凡有成就,归美一圣,固未可信,而必谓孔子未曾删诗,亦逞臆之谈。泛指删选诗歌。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九○:“鄙人劝君割荣者,努力删诗壮盛时。”删诗[shānshī]指孔子删《诗》之说。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凡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删诗[泛指删选诗歌。#####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九○:“鄙人劝君割荣者,努力删诗壮盛时。”]泛指删选诗歌。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九○:“鄙人劝君割荣者,努力删诗壮盛时。”
  • 汉语大词典:

  • (1).指孔子删《诗》之说。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凡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后世以司马迁去古较近,所言必有因而然,多信之。然亦有疑者。如唐孔颖达于《诗谱序疏》中称:“如《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馀篇,未可信也。”更有甚者,如清崔述则以《论语》有“诗三百”之语,断言“当孔子之时,已止此数,非自孔子删之而后为三百也。”考今存《诗经》三百零五篇内容,历岁久远,布地辽广,而分体编排,井然有序,比音用韵,大致相近,谓此未经删汰整理,本来如此,殆难想象。凡有成就,归美一圣,固未可信,而必谓孔子未曾删诗,亦逞臆之谈。(2).泛指删选诗歌。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九○:“鄙人劝君割荣者,努力删诗壮盛时。”
  • 其他解释:

  • 谓孔子删订《诗经》也。见「毛诗」条。《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乐。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诵讽不独在竹帛故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孔子最先删录,既取周诗,上兼商颂,凡三百一十一篇。」;《诗谱·序》疏:「如《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六经奥论·删诗辩》:「季札聘鲁,鲁人以雅颂之外所得十五国风尽歌之,及观今三百篇,于季札所观,与鲁人所存,无加损也。若夫夫子有意删诗,则当环辙之时,必大搜而备索之,奚止十五国乎。」;清、朱彝尊《经义考·诗》:「郑樵曰:『上下千余年,诗才三百五篇,有更十君而取一篇者,皆商周人所作,夫子并得之于鲁太师,编而录之,非有意于删也。删诗之说,汉儒倡之。』朱子曰:『人言夫子删诗,看来只是采得许多诗。夫子不曾删去,只是刊定而已。』。」;《羣经识小·删诗》:「《论语》一则曰:『诗三百。』再则曰:『诵诗三百。』诗不止于三百,而三百是其大数,夫子岂取既删之后以为言,而曰人诵我所删之三百乎,必不然矣。」;清、顾炎武《日知录·孔子删诗》:「孔子删诗,所以存列国之风也,有善有不善,兼而存之,犹古之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而季札听之,以知其国之兴衰,正以二者之并陈,可以观,可以听,世非二帝,时非上古,固不能使四方之风有贞而无淫,有治而无乱也。文王之化,被于南国,而北鄙杀伐之声,文王不能化也,使其诗尚存,而入夫子之删,必将存南音以系文王之风,存北音以系纣之风,而不容于没一也。是以〈桑中〉之篇、〈溱洧〉之作,夫子不删,志淫风也。叔于田为誉段之辞,扬之水、椒聊、为从沃之语,夫子不删,着辞本也。淫奔之诗,录之不一而止者,所以志其风之甚也。一国皆淫,而中有不变者焉,则亟录之,〈将仲子〉畏人言也,〈女曰鷄鸣〉相警以勤生也,〈出其东门〉不慕乎色也,〈衡门〉不愿外也。选其辞,比其音,去其烦且滥者,此夫子之所谓删也。后之拘儒,不达此旨,乃谓淫奔之作,不当录于圣人之经,是何异唐太子弘,谓商臣弑君,不当载于春秋之策乎。」;清、赵翼《陔余丛考·古诗三千之非》:「司马迁谓,古诗三千余篇,孔子删之,为三百五篇,孔颖达、朱彝尊皆疑古诗本无三千,今以《国语》、《左传》二书所引之诗校之。《国语》引诗,凡三十一条,惟〈衞彪傒引武王饫歌〉,及〈公子重耳赋〉、〈河水〉二条是逸诗,而〈河水〉一诗,韦昭注,又以为河当作沔,即沔彼流水,取朝宗于海之义,然则《国语》所引逸诗,仅一条,而三十条皆删存之诗,是逸诗仅删存诗三十之一也。《左传》引诗,共二百十七条,其闲有邱明自引以证其议论者,犹曰邱明在孔子后,或据删定之诗为本也。然邱明所述,仍有逸诗,则非专守删后之本也。至如列国公卿所引,及宴享所赋,则皆在孔子未删以前也。乃今考左邱明自引,乃述孔子之言所引者,共四十八条,而逸诗不过三条,其余列国公卿自引诗,共一百一条,而逸诗不过五条。又列国宴享歌诗赠答七十条,而逸诗不过五条,是逸诗仅删存诗二十之一也。若使古诗有三千余,则所引逸诗,宜多于删存之诗十倍,岂有古诗则十余倍于删存诗,而所引逸诗,反不及删存诗二、三十分之一。以此而推,知古诗三千之说,不足凭也。」
删诗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shān

[shān]

削除文辞中的某些字句:删除。删改。删减。删定。删节。删夷(亦作“删刈”)。删繁就简。

读音:shī

[shī]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歌。诗话(a.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b.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诗集。诗剧。诗篇。诗人。诗章。诗史。吟诗。 ◎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云一题(yunyit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云一题 yunyiti.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3084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