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
wéi wèi jiù zhào
  • 围魏救赵的解释
  •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 词语解释:

  • 围魏救赵wéiwèi-jiùzhào。(1)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乘魏国空虚,发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在桂陵(今山东菏泽)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后来用“围魏救赵”来指类似的作战方法。围魏救赵[wéiwèijiùzhào]⒈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乘魏国空虚,发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在桂陵(今山东菏泽)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后来用“围魏救赵”来指类似的作战方法。英besiegeWeitorescureZhao—relievethebesiegedbybesiegingthebaseofthebesiegers;
  • 基础解释:

  • 指袭击敌人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 引证解释:

  • ⒈战国时(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引《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心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臏‘围魏救赵’之计也。”《水浒传》第六四回:“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此是必然之理。”
  • 综合释义:

  •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倘用~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 网友释义:

  •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参见桂陵之战)。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 汉语大词典:

  • 战国时(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心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水浒传》第六四回:“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此是必然之理。”
  • 国语辞典:

  • 战国时魏围攻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齐,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率兵救赵。孙膑趁魏重兵在外,国内空虚,派兵直捣魏都大梁,魏军被迫撤回,并于桂陵遭齐兵截击,大败,赵国之危遂解。见《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后以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迫使敌兵撤回的战略。围魏救赵[wéiwèijiùzhào]⒈战国时魏围攻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齐,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率兵救赵。孙膑趁魏重兵在外,国内空虚,派兵直捣魏都大梁,魏军被迫撤回,并于桂陵遭齐兵截击,大败,赵国之危遂解。见《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后以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迫使敌兵撤回的战略。引《水浒传·第六四回》:「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十寨。」成语解释围魏救赵
  • 辞典修订版:

  • 战国时魏围攻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齐,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率兵救赵。孙膑趁魏重兵在外,国内空虚,派兵直捣魏都大梁,魏军被迫撤回,并于桂陵遭齐兵截击,大败,赵国之危遂解。见《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后以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迫使敌兵撤回的战略。《水浒传.第六四回》:「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十寨。」
  • 成语词典版:

  • 修订本参考资料:战国时魏围攻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齐,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率兵救赵。孙膑趁魏重兵在外,国内空虚,派兵直捣魏都大梁,魏军被迫撤回,并于桂陵遭齐兵截击,大败,赵国之危遂解。见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传。后以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迫使敌兵撤回的战略。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十寨。
  • 典故:

  •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 出处:

  • 《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 其他释义:

  •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围魏救赵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wéi

[wéi]

环绕,四周拦挡起来:围攻。围城。突围。解围。 ◎ 圈起来作拦阻或遮挡的东西:围巾。围墙。围裙。 ◎ 四周:外围。周围。 ◎ 量词(a.两手姆指和食指合拢的长度,如“腰大十围”;b.两两臂合拢的长度,如“树大五围”)。

读音:wèi

[wèi]

古代宫门上的楼台:魏阙(古代宫门上所建的巍然高出的台阙,因下边两旁有悬布法令的地方,所以亦用来代指朝廷)。 ◎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陕西省东部、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北省南部等地。 ◎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之一。 ◎ 中国历史上的北朝之一:北魏。魏碑(北朝碑刻的统称)。 ◎ 姓。

读音:jiù

[jiù]

给予帮助使脱离危险或解脱困难:救济。救命。救护。救国。救难(nàn )。救灾。救药。救正(补救匡正)。救死扶伤。救困扶危。 ◎ 终止:濯以救热。

读音:zhào

[zhào]

中国古代国名(a.战国时代的“赵”;b.西晋结束,匈奴族、羯族先后在北方建立“赵国”,史称“前赵”、“后赵”):赵客(战国时燕赵多侠士,遂以“赵客”为侠士通称)。燕(yàn)赵(燕赵之地,泛指北方)。 ◎ 姓。

围魏救赵造句
1、眼见李思豪难逃金轮法王杀招,我情急智生围魏救赵,英雄剑从下挥出直削法王跨下。 2、这道剑气远非先前那些飘忽的剑气可以比拟,天无极知道单凭天师符法绝对挡不下这道剑气,明知这是围魏救赵之意,但也不得不撤招回保天幻。
1、谁耍无赖了?我师父说这叫做围魏救赵,我只是将兵法上的大智慧用在武学上而已!你们这些女人又怎么会明白!2、后来中国的军事家就用“围魏救赵”来说明类似的战法。3、只有善于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以围魏救赵的计策打败敌人。4、围魏救赵”的故事,我小学二年级时便知晓了。5、这一招围魏救赵用得的确是精彩,...
云一题(yunyit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云一题 yunyiti.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3084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