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大酋
大酋
dà qiú
  • 大酋的解释
  • 1.古代酒官之长。 2.旧称少数民族或外族的首领。

  • 词语解释:

  • 古代酒官之长。旧称少数民族或外族的首领。大酋[dàqiú]⒈古代酒官之长。⒉旧称少数民族或外族的首领。
  • 引证解释:

  • ⒈古代酒官之长。引《礼记·月令》:“﹝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郑玄注:“大酋者,酒官之长也。於周则为酒人。”三国魏曹丕《善哉行》之四:“大酋奉甘醪,狩人献嘉禽。”⒉旧称少数民族或外族的首领。引《宋史·林广传》:“广发伏击之,蛮奔溃,斩阿汝及大酋二八人。”明徐渭《凯歌赠参将戚公》诗之一:“战罢亲看海日晞,大酋流血湿龙衣。”
  • 网络解释:

  • 大酋官名。殷周时代,称酒官之长为“大酋”,系“酒正”之别称。《礼·月令》: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称稻必齐。”注:“大酋者,酒官之长也。于周则为酒人。”(《中国历代官称辞典》)
  • 综合释义:

  • 古代酒官之长。《礼记·月令》:“﹝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郑玄注:“大酋者,酒官之长也。於周则为酒人。”三国魏曹丕《善哉行》之四:“大酋奉甘醪,狩人献嘉禽。”旧称少数民族或外族的首领。《宋史·林广传》:“广发伏击之,蛮奔溃,斩阿汝及大酋二八人。”明徐渭《凯歌赠参将戚公》诗之一:“战罢亲看海日晞,大酋流血湿龙衣。”大酋[dàqiú]部落的领袖。《宋史.卷三三四.林广传》:「广发伏击之,蛮奔溃,斩阿汝及大酋二十八人。」职官名。古代酒官之长。《礼记.月令》:「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麴糱必时,湛炽必絜,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 汉语大词典:

  • (1).古代酒官之长。《礼记·月令》:“﹝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郑玄注:“大酋者,酒官之长也。于周则为酒人。”三国魏曹丕《善哉行》之四:“大酋奉甘醪,狩人献嘉禽。”(2).旧称少数民族或外族的首领。《宋史·林广传》:“广发伏击之,蛮奔溃,斩阿汝及大酋二八人。”明徐渭《凯歌赠参将戚公》诗之一:“战罢亲看海日晞,大酋流血湿龙衣。”
  • 国语辞典:

  • 部落的领袖。大酋[dàqiú]⒈部落的领袖。引《宋史·卷三三四·林广传》:「广发伏击之,蛮奔溃,斩阿汝及大酋二十八人。」⒉职官名。古代酒官之长。引《礼记·月令》:「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糱必时,湛炽必絜,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 辞典修订版:

  • 部落的领袖。《宋史.卷三三四.林广传》:「广发伏击之,蛮奔溃,斩阿汝及大酋二十八人。」职官名。古代酒官之长。《礼记.月令》:「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麴糱必时,湛炽必絜,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 其他释义:

  • 1.古代酒官之长。2.旧称少数民族或外族的首领。
大酋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dà,dài

[dà,dài]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 ◎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 ◎ 年长,排行第一:老大。 ◎ 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 ◎ 时间更远:大前年。 ◎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 大 tài  ㄊㄞˋ ◎ 古通“太”

读音:qiú

[qiú]

长官:酋长。 ◎ (盗匪、侵略者的)首领:匪酋。敌酋。 ◎ 酒熟。 ◎ 古代对造酒的女奴的称谓。

大酋造句
1、而那黑水一部崛起漠北却是英宗年间事,大酋头图纷莫罗于乾和十六年入朝称臣,受命为勃利州刺史。 2、即如会办防堵节,闲与通习汉语之大酋晤谈,尚不远乎情理,而琐屑事件,不能面商,因而通事,假手其间,勾结洋人,为分肥之计。
云一题(yunyit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云一题 yunyiti.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3084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