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得已
得已
dé yǐ
  • 得已的解释
  • 1.谓得以了结。 2.谓出于自己的意愿。

  • 词语解释:

  • 谓得以了结。谓出于自己的意愿。得已[deyǐ]⒈谓得以了结。⒉谓出于自己的意愿。
  • 引证解释:

  • ⒈谓得以了结。引《史记·项羽本纪》:“项梁尝有櫟阳逮,乃请蘄狱掾曹咎书抵櫟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⒉谓出于自己的意愿。引唐王昌龄《箜篌引》:“何用班超定远侯,史臣书之得已不?”宋曾巩《上欧阳舍人书》:“今者欲奉亲数千里而归先生,会须就州学,欲入太学,则日已迫,遂弃而不顾,则望以充父母养者,无所勉从,此岂得已哉?”《元典章·兵部一·逃亡》:“随路民户,或困於公役,或逼於私债,逃窜失业,谅非得已。”
  • 网络解释:

  • 得已得已是汉语词汇,拼音déyǐ,解释为谓得以了结。
  • 综合释义:

  • 谓得以了结。《史记·项羽本纪》:“项梁尝有櫟阳逮,乃请蘄狱掾曹咎书抵櫟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谓出于自己的意愿。唐王昌龄《箜篌引》:“何用班超定远侯,史臣书之得已不?”宋曾巩《上欧阳舍人书》:“今者欲奉亲数千里而归先生,会须就州学,欲入太学,则日已迫,遂弃而不顾,则望以充父母养者,无所勉从,此岂得已哉?”《元典章·兵部一·逃亡》:“随路民户,或困於公役,或逼於私债,逃窜失业,谅非得已。”
  • 网友释义:

  • 得已是汉语词汇,拼音déyǐ,解释为谓得以了结。
  • 汉语大词典:

  • (1).谓得以了结。《史记·项羽本纪》:“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2).谓出于自己的意愿。唐王昌龄《箜篌引》:“何用班超定远侯,史臣书之得已不?”宋曾巩《上欧阳舍人书》:“今者欲奉亲数千里而归先生,会须就州学,欲入太学,则日已迫,遂弃而不顾,则望以充父母养者,无所勉从,此岂得已哉?”《元典章·兵部一·逃亡》:“随路民户,或困于公役,或逼于私债,逃窜失业,谅非得已。”
  • 英语:

  • compel,against will,if the worst comes to the worst,have no alternative but to,unavoidably,be under the necessity of,as a last resort,out of absolute necessity,
  • 其他释义:

  • 1.谓得以了结。2.谓出于自己的意愿。
得已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de,dé,děi

[de,dé,děi]

获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kòng)。得便。得力。得济。心得。 ◎ 适合:得劲。得当(dàng )。得法。得体。 ◎ 满意:得意。扬扬自得。 ◎ 完成,实现:饭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 可以,许可:不得随地吐痰。 ◎ 口语词(a.表禁止,如“得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得,就这么办”)。● 得 de  ㄉㄜ ◎ 用在动词后表可能:要不得。拿得起来。 ◎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接补语,表示效果或程度:跑得快。香得很。

读音:yǐ

[yǐ]

止,罢了:学不可以已。死而后已。 ◎ 表示过去:已经。事已至此。已往。业已。 ◎ 后来,过了一些时间,不多时:已忽不见。 ◎ 太,过:不为已甚。 ◎ 古同“以”。

得已造句
1、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馀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2、说到这,中年男子停了下来,看了眼听得已是昏昏欲睡的凌轩,笑骂道:“小子,你还真把这当故事听啊!”。3、为师根骨奇差无比,你跟我差不了多少,但是你不用担心,早年我拜李存义为师时,尊师曾嫌我根骨太差,还说我‘像个小糖瓜...
1、笑了,笑得已有些勉强,举手摘下了头上的黄金冠,金冠上镶着十八块苍翠欲滴的碧玉。 2、她的歌唱得已是炉火纯青。 3、这句话说得已算非常高明,她不反对,但肯定也不支持,把决定权让给陆定坤来更加明智,毕竟陆定坤远谋深算,不似仇笑仁这么咄咄逼人。
云一题(yunyit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云一题 yunyiti.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3084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