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懈惰
懈惰
xiè duò
  • 懈惰的解释
  • 1.亦作"懈堕"。亦作"懈墯"。 2.懈怠;懒惰。 3.松软疲困。

  • 词语解释:

  • 懈惰xièduò。(1)懈怠;懒惰;松软疲困。懈惰[xièduò]⒈懈怠;懒惰;松软疲困。英sluggish;
  • 基础解释:

  • 懈怠;懒惰;松软疲困
  • 引证解释:

  • ⒈亦作“懈堕”。亦作“懈墯”。⒉懈怠;懒惰。引《大戴礼记·盛德》:“古者以法为衔,以官为轡,以刑为筴,以人为手,故御天下数百年而不懈墯。”《吕氏春秋·求人》:“﹝禹﹞北至人正之国,夏海之穷,衡山之上,犬戎之国,夸父之野,禺彊之所,积水、积石之山,不有懈堕。”《淮南子·修务训》:“侯王懈惰,后世无名。”《后汉书·赵熹传》:“熹内典宿卫,外干宰职,正身立朝,未尝懈惰。”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三:“智高闻之,由是懈惰不为备。”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凡读书、交友、登临,皆须全副精神应之,若当精神劳瘁之时,少一懈堕,反成窒碍,不可不慎。”⒊松软疲困。引《素问·示从容论》:“四支懈墯,此脾精之不行也。”《灵枢经·寒热病》:“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支懈惰不收,名曰体隋。”
  • 网络解释:

  • 懈惰懈惰,汉语词汇。
  • 综合释义:

  • 懈怠;懒惰。《大戴礼记·盛德》:“古者以法为衔,以官为轡,以刑为筴,以人为手,故御天下数百年而不懈墯。”《吕氏春秋·求人》:“﹝禹﹞北至人正之国,夏海之穷,衡山之上,犬戎之国,夸父之野,禺彊之所,积水、积石之山,不有懈堕。”《淮南子·修务训》:“侯王懈惰,后世无名。”《后汉书·赵熹传》:“熹内典宿卫,外干宰职,正身立朝,未尝懈惰。”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三:“智高闻之,由是懈惰不为备。”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凡读书、交友、登临,皆须全副精神应之,若当精神劳瘁之时,少一懈堕,反成窒碍,不可不慎。”松软疲困。《素问·示从容论》:“四支懈墯,此脾精之不行也。”《灵枢经·寒热病》:“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支懈惰不收,名曰体隋。”
  • 汉语大词典:

  • 亦作“懈堕”。亦作“懈墯”。(1).懈怠;懒惰。《大戴礼记·盛德》:“古者以法为衔,以官为辔,以刑为筴,以人为手,故御天下数百年而不懈墯。”《吕氏春秋·求人》:“﹝禹﹞北至人正之国,夏海之穷,衡山之上,犬戎之国,夸父之野,禺彊之所,积水、积石之山,不有懈堕。”《淮南子·修务训》:“侯王懈惰,后世无名。”《后汉书·赵熹传》:“熹内典宿卫,外干宰职,正身立朝,未尝懈惰。”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三:“智高闻之,由是懈惰不为备。”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凡读书、交友、登临,皆须全副精神应之,若当精神劳瘁之时,少一懈堕,反成窒碍,不可不慎。”(2).松软疲困。《素问·示从容论》:“四支懈墯,此脾精之不行也。”《灵枢经·寒热病》:“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支懈惰不收,名曰体隋。”
  • 其他释义:

  • 1.亦作'懈堕'。亦作'懈墯'。2.懈怠;懒惰。3.松软疲困。
懈惰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xiè

[xiè]

不紧张:懈怠。懈劲。懈气。松懈。无懈可击。常备不懈。

读音:duò

[duò]

懒,懈怠,与“勤”相对:懒惰。怠惰。惰性。惰慢。将骄卒惰。

懈惰造句
1、此“心气”,非中医所指“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之阳虚之心气,而是指“干劲”,属志向、勇气之精神。2、七十古稀,弹指即过,过则已无,何敢懈惰。3、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4、同时,又有意示弱,故作柔懦懈惰,御军宽怠,以麻痹敌军。5、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
云一题(yunyit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云一题 yunyiti.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3084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