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懊憹歌
懊憹歌
ào náo ɡē
  • 懊憹歌的解释
  • 1.亦作"懊恼歌"。亦作"懊侬歌"。 2.乐府吴声歌曲名,产生于东晋和南朝吴地民间。内容皆为抒写男女爱情受到挫折的苦恼。现存歌词十四首。

  • 词语解释:

  • 1.亦作'懊恼歌'。亦作'懊侬歌'。2.乐府吴声歌曲名,产生于东晋和南朝吴地民间。内容皆为抒写男女爱情受到挫折的苦恼。现存歌词十四首。
  • 基础解释:

  • 亦作/'懊恼歌/'。亦作/'懊侬歌/'。乐府吴声歌曲名,产生于东晋和南朝吴地民间。内容皆为抒写男女爱情受到挫折的苦恼。现存歌词十四首。
  • 引证解释:

  • ⒈亦作“懊恼歌”。亦作“懊儂歌”。乐府吴声歌曲名,产生于东晋和南朝吴地民间。内容皆为抒写男女爱情受到挫折的苦恼。现存歌词十四首。引《晋书·五行志中》:“安帝隆安中,百姓忽作《懊憹》之歌,其曲曰:‘草生可揽结,女儿可揽擷。’寻而桓玄簒位,义旗以三月二日扫定京都,诛之。”《宋书·五行志二》作“懊恼歌”。《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三·懊侬歌》郭茂倩题解引南朝陈智匠《古今乐录》:“《懊儂歌》者,晋石崇、緑珠所作,唯‘丝布涩难缝’一曲而已。后皆隆安初民间讹謡之曲。宋少帝更製新歌三十六曲。齐太祖常谓之《中朝曲》,梁天监十一年,武帝敕法云改为《相思曲》。”
  • 网络解释:

  • 懊憹歌【释义】:1.亦作'懊恼歌'。亦作'懊侬歌'。2.乐府吴声歌曲名,产生于东晋和南朝吴地民间。内容皆为抒写男女爱情受到挫折的苦恼。现存歌词十四首。
  • 综合释义:

  • 亦作“懊恼歌”。亦作“懊儂歌”。乐府吴声歌曲名,产生于东晋和南朝吴地民间。内容皆为抒写男女爱情受到挫折的苦恼。现存歌词十四首。《晋书·五行志中》:“安帝隆安中,百姓忽作《懊憹》之歌,其曲曰:‘草生可揽结,女儿可揽擷。’寻而桓玄簒位,义旗以三月二日扫定京都,诛之。”《宋书·五行志二》作“懊恼歌”。《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三·懊侬歌》郭茂倩题解引南朝陈智匠《古今乐录》:“《懊儂歌》者,晋石崇、緑珠所作,唯‘丝布涩难缝’一曲而已。后皆隆安初民间讹謡之曲。宋少帝更製新歌三十六曲。齐太祖常谓之《中朝曲》,梁天监十一年,武帝敕法云改为《相思曲》。”懊憹歌[àonáogē]
  • 汉语大词典:

  • 亦作“懊恼歌”。亦作“懊侬歌”。乐府吴声歌曲名,产生于东晋和南朝吴地民间。内容皆为抒写男女爱情受到挫折的苦恼。现存歌词十四首。《晋书·五行志中》:“安帝隆安中,百姓忽作《懊憹》之歌,其曲曰:‘草生可揽结,女儿可揽撷。’寻而桓玄篡位,义旗以三月二日扫定京都,诛之。”《宋书·五行志二》作“懊恼歌”。《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三·懊侬歌》郭茂倩题解引南朝陈智匠《古今乐录》:“《懊侬歌》者,晋石崇、绿珠所作,唯‘丝布涩难缝’一曲而已。后皆隆安初民间讹谣之曲。宋少帝更制新歌三十六曲。齐太祖常谓之《中朝曲》,梁天监十一年,武帝敕法云改为《相思曲》。”
懊憹歌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ào

[ào]

烦恼,悔恨:懊丧(sàng )。懊恼。懊恨。懊悔。

读音:náo

[náo]

〔懊(ào)憹〕 a.烦乱,如“如一善,则心中清净宁帖;一恶,则憹憹烦燥。”b.悔恨。● 憹 náng   ㄋㄤˊ ◎ 心乱。

读音:gē

[gē]

唱:歌唱。歌咏。歌颂。歌坛。歌台舞榭。歌舞。能歌善舞。 ◎ 能唱的文词:唱歌。歌谱。歌词。歌诀。民歌。诗歌。歌行(xíng )(旧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诗言志,歌咏言。

云一题(yunyit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云一题 yunyiti.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3084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