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春秋
春秋
chūn qiū
  • 春秋的解释
  • ①年岁;光阴:苦度春秋|他在讲台上耕耘了四十个春秋。 ②泛指历史:甘洒热血写春秋。 ③时代名。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 ④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⑤古代史书的通称。

  • 词语解释:

  • ⒈ 一年,四季。例: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诗·鲁颂·閟宫》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英:ayear;⒉ 年龄。英:age;⒊ 我国古代名,指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国各诸侯国争霸的时代。英:theSpringandAutumnPeriod;⒋ 史书名。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例: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英:theSpringandAutumnAnnals;
  • 基础解释:

  • (名)①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指人的年岁:~正富(年纪不大,将来的日子很长)。②我国古代编年体的史书,相传鲁国的《春秋》曾由孔子修订。后来常用为历史著作的名称。③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公元前722-公元前481),因鲁国《春秋》包括这一段时期而得名。现在一般把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划为春秋时代。
  • 引证解释:

  • ⒈ 春季与秋季。引:《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晋陶潜《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沈从文《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老年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⒉ 指春秋两季的祭祀。引:《国语·楚语上》:“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韦昭注:“春秋,言春秋禘、祫。”⒊ 泛指祭祀。引:《左传·僖公十三年》:“春秋窀穸之事。”⒋ 泛指四时。引:《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郑玄笺:“春秋犹言四时也。”汉张衡《东京赋》:“於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今以其片言,辩其要趣,何异乎夕死之类,而论春秋之变哉。”⒌ 光阴;岁月。引:《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汉书·晁错传》:“刻於玉版,藏於金匱,歷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郭小川《登九山》诗:“望一望,想一想,谁不感到虚度春秋。”⒍ 年纪;年数。引:《战国策·楚策四》:“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皇帝晏驾,春秋十九。”李广田《老渡船》:“他在这种情形中已渡过了五十几个春秋。”⒎ 编年体史书名。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穀梁》最著。引:《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惧,作《春秋》。”宋范仲淹《近名论》:“孔子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节:“《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⒏ 古编年史的通称。如周之《春秋》,燕之《春秋》等。汉以后有《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册、历史。引:《史记·乐毅列传》:“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唐刘知几《史通·六家》:“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康有为《闻徐子静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泪下》诗:“寃狱两年悲党錮,维新元老记春秋。”光未然《英雄钻井队》诗:“誓为祖国献石油,甘洒热血写春秋。”⒐ 春秋、战国诸子之书,也有以“春秋”为名的,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⒑ 指褒贬。《春秋》用字,意寓褒贬,因借其意。引: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涇渭,皮里自具春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郭生》:“王(王生)諦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⒒ 时代名。孔子《春秋》记事,从周平王四十九年,至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春秋时代。今多以周平王东迁至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为春秋时代。引:《孟子·尽心下》:“春秋无义战,彼善於此,则有之矣。”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正纬》:“春秋之末,羣经方备。”唐韩愈《进士策问》:“春秋之时,百有餘国。”
  • 综合释义:

  • 春季与秋季。《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晋陶潜《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沈从文《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老年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指春秋两季的祭祀。《国语·楚语上》:“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韦昭注:“春秋,言春秋禘、祫。”泛指祭祀。《左传·僖公十三年》:“春秋窀穸之事。”泛指四时。《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郑玄笺:“春秋犹言四时也。”汉张衡《东京赋》:“於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今以其片言,辩其要趣,何异乎夕死之类,而论春秋之变哉。”光阴;岁月。《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汉书·晁错传》:“刻於玉版,藏於金匱,歷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郭小川《登九山》诗:“望一望,想一想,谁不感到虚度春秋。”年纪;年数。《战国策·楚策四》:“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皇帝晏驾,春秋十九。”李广田《老渡船》:“他在这种情形中已渡过了五十几个春秋。”编年体史书名。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穀梁》最著。《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惧,作《春秋》。”宋范仲淹《近名论》:“孔子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节:“《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古编年史的通称。如周之《春秋》,燕之《春秋》等。汉以后有《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册、历史。《史记·乐毅列传》:“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唐刘知几《史通·六家》:“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康有为《闻徐子静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泪下》诗:“寃狱两年悲党錮,维新元老记春秋。”光未然《英雄钻井队》诗:“誓为祖国献石油,甘洒热血写春秋。”春秋、战国诸子之书,也有以“春秋”为名的,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10.指褒贬。《春秋》用字,意寓褒贬,因借其意。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涇渭,皮里自具春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郭生》:“王(王生)諦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11.时代名。孔子《春秋》记事,从周平王四十九年,至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春秋时代。今多以周平王东迁至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为春秋时代。《孟子·尽心下》:“春秋无义战,彼善於此,则有之矣。”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正纬》:“春秋之末,羣经方备。”唐韩愈《进士策问》:“春秋之时,百有餘国。”
  • 网友释义:

  • 中国古代先民极其重视春,秋两季的祭祀,由此“春秋”衍生出更多的语言含义,常常用来表示:年。一年,四季,四时,光阴,年龄等。“春秋”作为一个重要的先秦年代,来源于: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 国语辞典:

  • ⒈ 泛指四时。引:《诗经·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句下汉·郑玄·笺:「春秋犹言四时也。」《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⒉ 年龄。引:《汉书·卷五四·苏建传》:「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例:如:「春秋正富」。⒊ 书名。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为编年体史书。所记起自鲁隐公元年,迄鲁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其书常以一字一语之褒贬寓微言大义。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也称为「十二经」。公羊、谷梁、左氏三家为之作传,称为「春秋三传」⒋ 编年史的通称。古时列国史记多名春秋,后私家著述或私人作史亦沿其名,称为「春秋」。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吴越春秋》、《十六国春秋》、《十国春秋》之类。⒌ (西元前722~前481)​孔子作春秋,所记起自鲁隐公元年,迄鲁哀公十四年,凡历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世称此时代为「春秋」。今多以周平王东迁至韩、赵、魏三家分晋(西元前770~前476)​为春秋时代。
  • 辞典修订版:

  • 泛指四时。《诗经.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句下汉.郑玄.笺:「春秋犹言四时也。」《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年龄,如:「春秋正富」。《汉书.卷五四.苏建传》:「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书名。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为编年体史书。所记起自鲁隐公元年,迄鲁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其书常以一字一语之褒贬寓微言大义。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也称为「十二经」。公羊、谷梁、左氏三家为之作传,称为「春秋三传」编年史的通称。古时列国史记多名春秋,后私家着述或私人作史亦沿其名,称为「春秋」。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吴越春秋》、《十六国春秋》、《十国春秋》之类。(公元前722~前481)孔子作春秋,所记起自鲁隐公元年,迄鲁哀公十四年,凡历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世称此时代为「春秋」。今多以周平王东迁至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770~前476)为春秋时代。
  • 辞典简编版:

  • 泛指四季、一整年。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的编年体史书。所记起自鲁隐公元年,迄鲁哀公十四年,共历时242年。其书常以一字一语之褒贬寓微言大义。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亦称为「十二经」。公羊、谷梁、左氏三家为之作传,称为「春秋三传」。 【造句】《春秋》叙事简要精粹,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史书的通称。如《十六国春秋》、《十国春秋》等。周平王东迁至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770~前476),世称春秋时代。 【造句】春秋前后曾出现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位霸主。
  • 英语:

  • spring-and-fall grade gasoline,spring and autumn,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the Spring and Autumn,rich in years,
  • 法语:

  • Annales des Printemps et Automnes
  • 其他释义:

  • ①年岁;光阴:苦度春秋|他在讲台上耕耘了四十个春秋。②泛指历史:甘洒热血写春秋。③时代名。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④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⑤古代史书的通称。
春秋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chūn

[chūn]

一年的第一季:春季(农历正月至三月)。春节。春色。春晖(春天的阳光,喻父母的恩情)。春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妇女的眉毛)。春秋(a.春季和秋季;b.指年月;c.指人的年岁,如“春春正富”;d.指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鲁国的《春秋》。亦泛指历史或历史著作;e.中国的历史上的一个时代)。 ◎ 两性相求的欲望:春心。怀春。 ◎ 生机:大地回春。 ◎ 姓。

读音:qiū

[qiū]

一年的第三季:秋季。秋景。秋水(喻人的眼睛,多指女子的)。秋波(喻美女的眼睛)。三秋(a.指秋收、秋耕、秋播;b.指三年)。秋高气爽。 ◎ 庄稼成熟的时期:麦秋。 ◎ 指一年:千秋万代。 ◎ 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秋。 ◎ 姓。 ◎ 一种运动和游戏用具称“秋千”。

春秋造句
1、据当地的人介绍,春秋战国至晋朝属维洲属地,阿坝是羌人游牧区之一,南北朝时期属吐谷浑国。2、六十春秋过,江山万里红。共和国成长,雄姿勃发新。未来责任重,由我勇担承。祖国前程美,灿烂又光明。3、墓祭分春秋两祭,有春祈秋报之义。4、一口锅里盛日月,一把汗水写忠守,一副肩膀扛泰山,一曲羌笛奏春秋,一种大...
1、系足红丝未定,妙年华虚度春秋。2、琵琶、古筝相类似,同属品柱一类的弹拨乐器,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就已出现,汉代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3、何人共跋涉山海,亲见过多少悲欢,何人长结伴未还,又将愿望都结成灯盏,提灯盏万千星海山岳之巅,世人愿流光相接乍明灭,故人还信愿之间刹那眉眼,这...
1、春秋,一个礼乐崩坏诸侯混战的年代。2、八十八年的风吹雨打,八十八载的风云变幻,八十八个春秋的风花雪月,八十八年啦,党八十八岁啦,祖国发达啦,我们发达啦,七一,快乐啊!3、《春秋左氏传音》三卷魏中散大夫嵇康撰。4、遣词用字精当,对仗工整,韵辙恰到好处,就是春秋榜上的状元公,也未必吟出此等佳诗,可谓...
1、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2、相诗学是命运相学以诗相人的发展产物,也是春秋赋诗言志、两汉谶纬解诗的发展产物。3、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而且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国农村...
1、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政家、诗人屈原被流放时,曾在汨罗江畔的玉笥山上住过。2、开张之日,我特抒心迹,为你上表天地,下达万民,祝你:树雄心创伟业财富满仓,立壮志写春秋日月流金,横批:送福必发!收到者必财源滚滚犹如黄河之水,一发不可收拾,请笑纳!3、铁笔写春秋,铁肩担道义,铁齿铜牙诉人间悲喜,铁面...
云一题(yunyit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云一题 yunyiti.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3084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