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在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共进会和文学社)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
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等,秘密泄露。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情急之下,革命党决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时发动起义。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当晚的计划落空。
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武昌城内的29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
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并命已入城之炮8标则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湖广总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领部顽抗。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三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1.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始,使全国革命高涨,且积累了经验。
2.湖北军政府是辛亥革命中建立的革命政权,使武汉成为辛亥革命的摇篮。
3.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各省相继摆脱清朝统治而独立,导致了清朝统治走向土崩瓦解。
4.由于各省的立宪派、旧官僚相互色结,控制着大部分地方政权,也使辛亥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字义分解
读音:wǔ
[wǔ]
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相对:武装。武器。武警。武林。武坛。武生。武旦。武丑。武净。武举。
◎ 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断。武士。武夫。
◎ 半步,泛指脚步:步武。踵武。行(xíng )不数武。
◎ 姓。
读音:chāng
[chāng]
兴盛:昌盛(shèng)。昌乐(lè)(兴盛康乐)。昌明(兴盛发达)。昌隆。
◎ 善,正当:昌言(美言,正当的话)。昌言无忌(直言无隐)。
◎ 古同“菖”,菖蒲。
◎ 古同“猖”,凶猛。
◎ 姓。
读音:qǐ
[qǐ]
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等:起床。起立。起居。起夜。
◎ 离开原来的位置:起身。起运。起跑。
◎ 开始:起始。起码(最低限度,最低的)。起步。起初。起讫。起源。
◎ 拔出,取出:起锚。起获。
◎ 领取(凭证):起护照。
◎ 由下向上,由小往大里涨:起伏。起劲。起色。
◎ 发生,产生,发动,提出:起风。起腻。起敬。起疑。起义。起诉。
◎ 长出:起痱子。
◎ 拟定:起草。
◎ 建造,建立:起房子。白手起家。
◎ 群,组,批:一起(一块儿)。
◎ 量词,指件,宗:一起案件。
◎ 自,从:起小儿
读音:yí,yì
[yí,yì]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
◎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务。义愤。义演。见义勇为。
◎ 情谊:义气。恩义。义重如山。
◎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义。含义。释义。微言大义。
◎ 指认为亲属的:义父。
◎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义齿。义肢。
◎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