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民瘼
民瘼
mín mò
  • 民瘼的解释
  • 人民大众的疾苦:入境之初,询问民瘼。

  • 词语解释:

  • 民众的疾苦。语本《诗•大雅•皇矣》:“监观四方,求民之莫。”民瘼[mínmò]⒈民众的疾苦。语本《诗·大雅·皇矣》:“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 基础解释:

  • (书)(名)人民的疾苦。
  • 引证解释:

  • ⒈民众的疾苦。引语本《诗·大雅·皇矣》:“监观四方,求民之莫。”马瑞辰通释:“《汉书》、《潜夫论》及《文选》注,并引作‘求民之瘼’。”《后汉书·循吏传序》:“广求民瘼,观纳风謡。”唐孙樵《武皇遗剑录》:“民瘼其瘳,国用有加。”宋李纲《与秦相公书》之十二:“入境之初,询问民瘼。耆老皆云,累年以来,既盗贼之所蹂践,又科需之所搔扰。”明方孝孺《书学斋佔毕后》:“此非躬歷其事,而深究民瘼者,不能述斯言也。”清龚自珍《水调歌头·竹屿病起赋一词送别》词:“帝念东南民瘼,一髮牵之头动,亲问六州鹺。”
  • 网络解释:

  • 民瘼民瘼,汉语词语,指人民的疾苦。
  • 综合释义:

  • 民众的疾苦。语本《诗·大雅·皇矣》:“监观四方,求民之莫。”马瑞辰通释:“《汉书》、《潜夫论》及《文选》注,并引作‘求民之瘼’。”《后汉书·循吏传序》:“广求民瘼,观纳风謡。”唐孙樵《武皇遗剑录》:“民瘼其瘳,国用有加。”宋李纲《与秦相公书》之十二:“入境之初,询问民瘼。耆老皆云,累年以来,既盗贼之所蹂践,又科需之所搔扰。”明方孝孺《书学斋佔毕后》:“此非躬歷其事,而深究民瘼者,不能述斯言也。”清龚自珍《水调歌头·竹屿病起赋一词送别》词:“帝念东南民瘼,一髮牵之头动,亲问六州鹺。”
  • 汉语大词典:

  • 民众的疾苦。语本《诗·大雅·皇矣》:“监观四方,求民之莫。”马瑞辰通释:“《汉书》、《潜夫论》及《文选》注,并引作‘求民之瘼’。”《后汉书·循吏传序》:“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唐孙樵《武皇遗剑录》:“民瘼其瘳,国用有加。”宋李纲《与秦相公书》之十二:“入境之初,询问民瘼。耆老皆云,累年以来,既盗贼之所蹂践,又科需之所搔扰。”明方孝孺《书学斋佔毕后》:“此非躬历其事,而深究民瘼者,不能述斯言也。”清龚自珍《水调歌头·竹屿病起赋一词送别》词:“帝念东南民瘼,一发牵之头动,亲问六州鹾。”
  • 国语辞典:

  • 人民的疾苦。民瘼[mínmò]⒈人民的疾苦。引《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序》:「广求民瘼,观纳风谣。」近民隐
  • 辞典修订版:

  • 人民的疾苦。《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序》:「广求民瘼,观纳风谣。」
  • 英语:

  • sufferings of the people,
  • 其他释义:

  • 人民大众的疾苦:入境之初,询问民瘼。
民瘼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mín

[mín]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民间。民歌。民谚。民风。民情。 ◎ 某族的人:汉民。回民。 ◎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民。渔民。 ◎ 非军事的:民品。民航。 ◎ 同“苠”。

读音:mò

[mò]

病,疾苦:民瘼(人民的痛苦)。

民瘼造句
1、哪怕哀鸿遍野,民瘼深重,也绝不会有人过问。 2、但究其实,“仁慈”的晋惠帝不仅智短,更缺大德,全然不解民生民瘼,竟至满嘴胡言。
云一题(yunyit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云一题 yunyiti.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3084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