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纳牖
纳牖
nà yǒu
  • 纳牖的解释
  • 1.《易.坎》:"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程颐传:"纳约,谓进结于君之道;牖,开通之义。室之暗也,故设牖,所以通明。自牖,言自通明之处,以况君心所明处……人臣以忠信善道结于君心,必自其所明处乃能入也。"后遂以"纳牖"谓导人于善。

  • 词语解释:

  • 后遂以'纳牖'谓导人于善。
  • 基础解释:

  • 后遂以/'纳牖/'谓导人于善。
  • 引证解释:

  • ⒈后遂以“纳牖”谓导人于善。引《易·坎》:“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程颐传:“纳约,谓进结於君之道;牖,开通之义。室之暗也,故设牖,所以通明。自牖,言自通明之处,以况君心所明处……人臣以忠信善道结於君心,必自其所明处乃能入也。”《明史·郑履淳传》:“忠言重折槛之罚,儒臣虚纳牖之功。”清黄宗羲《汪硕公墓表》:“其於经世之曲折,奏对之详明,纳牖扬庭,寂然无一可指。”
  • 网络解释:

  • 纳牖纳牖,是汉语词汇,解释为言自通明之处。
  • 综合释义:

  • 《易·坎》:“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程颐传:“纳约,谓进结於君之道;牖,开通之义。室之暗也,故设牖,所以通明。自牖,言自通明之处,以况君心所明处……人臣以忠信善道结於君心,必自其所明处乃能入也。”后遂以“纳牖”谓导人于善。《明史·郑履淳传》:“忠言重折槛之罚,儒臣虚纳牖之功。”清黄宗羲《汪硕公墓表》:“其於经世之曲折,奏对之详明,纳牖扬庭,寂然无一可指。”纳牖[nàyǒu]《易.坎》/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程颐传/纳约,谓进结于君之道;牖,开通之义。室之暗也,故设牖,所以通明。自牖,言自通明之处,以况君心所明处……人臣以忠信善道结于君心,必自其所明处乃能入也。/后遂以/纳牖/谓导人于善。
  • 汉语大词典:

  • 《易·坎》:“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程颐传:“纳约,谓进结于君之道;牖,开通之义。室之暗也,故设牖,所以通明。自牖,言自通明之处,以况君心所明处……人臣以忠信善道结于君心,必自其所明处乃能入也。”后遂以“纳牖”谓导人于善。《明史·郑履淳传》:“忠言重折槛之罚,儒臣虚纳牖之功。”清黄宗羲《汪硕公墓表》:“其于经世之曲折,奏对之详明,纳牖扬庭,寂然无一可指。”
  • 其他释义:

  • 1.《易.坎》:'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程颐传:'纳约,谓进结于君之道;牖,开通之义。室之暗也,故设牖,所以通明。自牖,言自通明之处,以况君心所明处……人臣以忠信善道结于君心,必自其所明处乃能入也。'后遂以'纳牖'谓导人于善。
纳牖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nà

[nà]

收入,放进:出纳。藏污纳垢。 ◎ 接受:采纳。笑纳。纳谏。 ◎ 享受:纳福。纳凉。 ◎ 缴付:纳税。 ◎ 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纳鞋底。 ◎ 姓。

读音:yǒu

[yǒu]

窗户:牖户。蓬牖茅椽。

云一题(yunyit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云一题 yunyiti.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3084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