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职业盯梢族 - 简介
不动口也不动手,但是一直尾随着当事人,通过公开盯梢的方式给当事人及其家庭施加精神压力。职业盯梢一族成为部分人解决矛盾的新方式并悄然流行。可以说,嫌打官司麻烦,催生了职业盯梢族,招数虽损,但由于其不触及法律,警方也难以介入调查,公开盯梢成为了一些人制造“软暴力”以获取利益的手段。被盯梢的当事人,则是有苦难言。
职业盯梢族 - 形成原因
“秘密盯梢”并不鲜见,但“公开盯梢”还是个新生事物,如今“公开盯梢”悄然流行起来。很多当事人碰到民事纠纷后,不是通过诉讼,而是选择“公开盯梢”迫使对方当事人满足要求或者通过盯梢来化解矛盾。
盯梢行为多是由于经济纠纷引发的,这些当事人认为通过法律途径难以解决问题,或发现通过诉讼解决问题来得太缓慢,于是便采取盯梢方式来解决纠纷。
曾通过“公开盯梢”处理纠纷的当事人周先生。因一起租赁纠纷,他与一家餐厅老板发生纠纷,周先生遂采取公开盯梢方式,最终,不堪精神压力的餐厅老板交了租赁费。周先生认为打官司费钱费精力不说,时间上也拖不起,再就是打赢了还未必能拿到钱,因为执行起来也很麻烦。与其通过法院,还不如自己想办法。他周围的一些朋友遇到纠纷也采取了这种盯梢方式,都获得不错的效果。
职业盯梢族 - 种类
1:秘密盯梢:为了取证,一般由盯梢公司代理。
2:公开盯梢:多为制造精神压力,即实施“软暴力”,一般由闲散人员构成,也有的是盯梢公司代理。 近几年,公开盯梢有增多的趋势。
职业盯梢族 - 主要目的
盯梢要达到的效果就是给当事人及其亲属制造精神压力,让当事人精神崩溃,此外,还给当事人的周围人造成恶劣影响,很多当事人因不堪忍受压力,最终妥协退让。
职业盯梢族 - 具体任务
职业盯梢族徘徊在被盯梢人车辆周围
盯梢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尾随当事人,不论当事人在单位还是在家。有时盯梢范围还会扩大,除盯梢当事人外,还会盯梢当事人的家人,让其整个家庭陷入恐慌。
盯梢人员尾随期间,绝不能和被盯当事人搭话,更不能动手,一旦被质问,盯梢人员要坚决否认自己在盯梢,这么做的目的就是确保公开盯梢的合法性。
职业盯梢族 - 管理难
常有人到公安机关举报,说被不明身份的人跟踪、盯梢、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要求保护,派出所民警接报后觉得很为难,因这类案件均属于民事案件,并不是公安机关的管辖范围。因盯梢族无违法行为,民警有心却难阻“盯梢”。
职业盯梢族 - 专家评议
被盯梢人和疑似盯梢人的正面接触
中国公安大学教授孟昭阳:“招数很损,但这个还真没辙,是个法律空白!”因为盯梢人员是在公共场合,而且没有实施妨碍行为,既没在工作单位扰乱工作秩序,也没有非法侵入住宅,所以法律上很难处理。
但清华大学教授余凌云指出,首先要确定从事盯梢的行为是职务行为还是个人行为。如果是职务行为,即被公司派出盯梢他人,那么,盯梢行为就是违法行为。公安部曾下发《关于禁止开设“私人侦探所”性质的民间机构的通知》,其中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开办任何形式的民间调查所及类似性质的私人侦探所等。”所以说,“盯梢公司”并没有侦查权,所以他们的行为是非法的。另外,这种公司,肯定没有取得合法的工商登记资格证,所以他们的招聘也是非法的。
如果是个人之间的行为,即朋友间相互介绍,那就不违反行政处罚法。所以说,民警有义务对盯梢进行盘查,确定盯梢人员的行为性质。
字义分解
读音:zhí
[zhí]
管理某种事务,分(fèn )内应做的事:职业。职务。职守。职权。天职。尽职。
◎ 执行事务所处的一定地位:职工。职位。职员。职称。以身殉职。
◎ 旧时公文用语,下属对上司的自称:卑职。职当奉命。
◎ 掌管:职掌。
◎ 由于:职此而已。
读音:yè
[yè]
国民经济中的部门:工业。农业。
◎ 职务,工作岗位:职业。就业。
◎ 学习的功课:学业。肄业。毕业。业精于勤。
◎ 重大的成就或功劳:创业。丰功伟业。业绩。
◎ 从事:业医。业商。
◎ 财产:产业。
◎ 既,已经:业已。业经。
◎ 佛教名词:业报(佛教指善行、恶行的报应)。业障(亦称“孽障”)。
◎ 姓。
读音:dīng
[dīng]
注视,集中视力看着,不放松:盯视。盯梢。
读音:shāo
[shāo]
树枝或条状物的末端:树梢。末梢。梢头。梢林。
◎ 末尾:眉梢。收梢。
◎ 古代奏乐时拿的竿子。
◎ 古同“艄”,船舵尾。
读音:zú
[zú]
亲属,泛指同姓之亲:族规。族长。家族。
◎ 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族。
◎ 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稳定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民族。
◎ 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统称:宗族。氏族。部族。
◎ 事物有共同属性的一大类:芳香族。
◎ 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有罪,把全家或包括母亲、妻家的人都杀死:族灭。
◎ 聚合,集中:云气不待族而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