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芟夷
芟夷
shān yí
  • 芟夷的解释
  • ①除草:路旁的杂草都将芟夷尽净。 ②铲除;削平:芟夷僭盗,荡涤凶奸。 ③杀戮:芟夷生灵。

  • 词语解释:

  • 除草;刈除。裁减;删削。铲除;削平。杀戮。芟夷[shānyí]⒈除草;刈除。裁减;删削。铲除;削平。杀戮。
  • 基础解释:

  • 1.除草;刈除。2.裁减;删削。3.铲除;削平。4.杀戮。
  • 引证解释:

  • ⒈除草;刈除。引《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藴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晋葛洪《抱朴子·名实》:“芳蕙芟夷,臭鲍佩御。”唐杜甫《除草》诗:“芟夷不可闕,疾恶信如讎。”郭沫若《水平线下·到宜兴去》:“我在这里虽然开不出甚么美的好花来,但如路旁的杂草那样,总可以迸发几株罢?遇着别有会心的周茂叔,他是不会芟夷它的呢。”⒉裁减;删削。引《<尚书>序》:“芟夷烦乱,翦截浮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桓宣武与郗超议芟夷朝臣。条牒既定,其夜同宿。”宋陈亮《又乙巳春书之一》:“芟夷史籍之繁词,刊削流传之讹谬。”章炳麟《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若徒以交通为务,旧所承用,一切芟夷,学术文辞之章章者,甚则弃捐,轻乃裁减,斯则其道大觳,非宜民之事也。”⒊铲除;削平。引《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宋司马光《进古文<孝经>指解表》:“并州者,太宗皇帝所以芟夷僭乱,混壹九围。”明方孝孺《东瓯王神道碑铭》:“芟夷僭盗,荡涤兇奸。”⒋杀戮。引晋葛洪《抱朴子·论仙》:“人君有赫斯之怒,芟夷之诛,黄鉞一挥,齐斧暂授,则伏尸千里,流血滂沲。”唐柳宗元《战武牢》诗:“铺施芟夷,二主缚。”《明史·曹兴传》:“於是勇力武健之士芟夷略尽,罕有存者。”罗正纬《滦州革命纪实初稿》:“芟夷我人民,淫僇我子女,搜括我财货,窃据我政权。”
  • 网络解释:

  • 芟夷芟夷,古汉语词汇,指除草,或铲除。
  • 综合释义:

  • 除草;刈除。《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藴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晋葛洪《抱朴子·名实》:“芳蕙芟夷,臭鲍佩御。”唐杜甫《除草》诗:“芟夷不可闕,疾恶信如讎。”郭沫若《水平线下·到宜兴去》:“我在这里虽然开不出甚么美的好花来,但如路旁的杂草那样,总可以迸发几株罢?遇着别有会心的周茂叔,他是不会芟夷它的呢。”裁减;删削。《<尚书>序》:“芟夷烦乱,翦截浮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桓宣武与郗超议芟夷朝臣。条牒既定,其夜同宿。”宋陈亮《又乙巳春书之一》:“芟夷史籍之繁词,刊削流传之讹谬。”章炳麟《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若徒以交通为务,旧所承用,一切芟夷,学术文辞之章章者,甚则弃捐,轻乃裁减,斯则其道大觳,非宜民之事也。”铲除;削平。《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宋司马光《进古文<孝经>指解表》:“并州者,太宗皇帝所以芟夷僭乱,混壹九围。”明方孝孺《东瓯王神道碑铭》:“芟夷僭盗,荡涤兇奸。”杀戮。晋葛洪《抱朴子·论仙》:“人君有赫斯之怒,芟夷之诛,黄鉞一挥,齐斧暂授,则伏尸千里,流血滂沲。”唐柳宗元《战武牢》诗:“铺施芟夷,二主缚。”《明史·曹兴传》:“於是勇力武健之士芟夷略尽,罕有存者。”罗正纬《滦州革命纪实初稿》:“芟夷我人民,淫僇我子女,搜括我财货,窃据我政权。”
  • 网友释义:

  • 芟夷,古汉语词汇,指除草,刈除。
  • 汉语大词典:

  • (1).除草;刈除。《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晋葛洪《抱朴子·名实》:“芳蕙芟夷,臭鲍佩御。”唐杜甫《除草》诗:“芟夷不可阙,疾恶信如雠。”郭沫若《水平线下·到宜兴去》:“我在这里虽然开不出甚么美的好花来,但如路旁的杂草那样,总可以迸发几株罢?遇着别有会心的周茂叔,他是不会芟夷它的呢。”(2).裁减;删削。《〈尚书〉序》:“芟夷烦乱,剪截浮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桓宣武与郗超议芟夷朝臣。条牒既定,其夜同宿。”宋陈亮《又乙巳春书之一》:“芟夷史籍之繁词,刊削流传之讹谬。”章炳麟《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若徒以交通为务,旧所承用,一切芟夷,学术文辞之章章者,甚则弃捐,轻乃裁减,斯则其道大觳,非宜民之事也。”(3).铲除;削平。《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宋司马光《进古文〈孝经〉指解表》:“并州者,太宗皇帝所以芟夷僭乱,混壹九围。”明方孝孺《东瓯王神道碑铭》:“芟夷僭盗,荡涤凶奸。”(4).杀戮。晋葛洪《抱朴子·论仙》:“人君有赫斯之怒,芟夷之诛,黄钺一挥,齐斧暂授,则伏尸千里,流血滂沲。”唐柳宗元《战武牢》诗:“铺施芟夷,二主缚。”《明史·曹兴传》:“于是勇力武健之士芟夷略尽,罕有存者。”罗正纬《滦州革命纪实初稿》:“芟夷我人民,淫僇我子女,搜括我财货,窃据我政权。”
  • 国语辞典:

  • 刈草。芟夷[shānyí]⒈刈草。引《周礼·地官·稻人》:「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左传·隐公六年》:「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⒉比喻戡除乱贼。引《三国志·卷二一·魏书·傅嘏传》:「扫除凶逆,芟夷遗寇。」⒊删除。引《文选·陆倕·石阙铭》:「历代规謩,前王典故,莫不芟夷翦截,允执厥中。」
  • 辞典修订版:

  • 刈草。《周礼.地官.稻人》:「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左传.隐公六年》:「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比喻戡除乱贼。《三国志.卷二一.魏书.傅嘏传》:「扫除凶逆,芟夷遗寇。」删除。《文选.陆倕.石阙铭》:「历代规謩,前王典故,莫不芟夷翦截,允执厥中。」
  • 其他释义:

  • ①除草:路旁的杂草都将芟夷尽净。②铲除;削平:芟夷僭盗,荡涤凶奸。③杀戮:芟夷生灵。
芟夷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shān

[shān]

割草,引申为除去:芟草。芟除(a.除草;b.删削文字)。芟夷。

读音:yí

[yí]

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东夷。九夷(古时称东夷有九种)。 ◎ 中国旧时指外国或外国的:华夷杂处(chǔ ㄔㄨˇ)。 ◎ 平,平坦,平安:化险为夷。 ◎ 弄平:夷为平地。 ◎ 消灭:夷灭。族夷(诛杀犯罪者家族)。 ◎ 等辈:“诸将皆陛下故等夷”。 ◎ 古代的锄类工具。 ◎ 古同“怡”,喜悦。 ◎ 古同“痍”,创伤。 ◎ 姓。

芟夷造句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2、大劫即将到来,杀生即是救命,芟夷大难,人为刍狗。 3、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农功;虔刘我边陲;我是以有辅氏之聚。
1、仙法欲令爱逮蠢蠕,不害含气,而人君有赫斯之怒,芟夷之诛,黄钺一挥,齐斧暂授,则伏尸千里,流血滂沱,斩断之刑,不绝於市。2、公主芟夷谲诡,驸马是天下第一的美男子,婚后两人该如何相处?他望路驱驰,抑滞必扬,还是要狎池苑,述恩荣。3、文之烈,应天人之心,匡复皇祚,芟夷奸逆,虽业高振古,而德刑未孚,宜推...
云一题(yunyit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云一题 yunyiti.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3084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