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 蓑
suō ㄙㄨㄛˉ
◎ 用草或棕毛做成的防雨器:蓑衣。蓑笠。
◎ 用草覆盖。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蓑
簑 suō
〈名〉
(1) (象形。从艸,衰声。古文上象笠,中象人面,下象衰形。字亦作“蓑”。“蓑”是后起字。本义:雨具名。即蓑衣) 同本义 [straw or palm-back rain cape]
衰,草雨衣也。秦谓之萆。——《说文》。字亦作蓑。
何蓑何笠。——《诗·小雅·无羊》
橐车载蓑笠。——《仪礼·既夕礼》
被蓑以当铠鑐。——《管子·禁藏》
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春》
(2) 又如:蓑笠(蓑衣和斗笠);蓑褐(蓑衣短褐。比喻衣着粗劣);蓑翁(穿蓑衣的老人。指渔翁)
词性变化
◎ 蓑 suō
〈动〉
用草覆盖;掩 [cover with straw]
仲几之罪何?不蓑城也。——《公羊传》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申集上】【艸字部】 蓑; 康熙笔画:16; 页码:页1051第23(点击查看原图)
〔古文〕𠱗𡔤【唐韻】蘇和切,音莎。【玉篇】草衣也。【詩·小雅】何蓑何笠。【傳】蓑所以備雨。 又【韻會】覆也。【公羊傳·定元年】仲幾之罪,何不蓑城也。【註】不以蓑苫城也。 又【唐韻古音】初危切,音摧。【郭璞·山海經註】蓑,辟雨之衣也,音催。 又【集韻】蘇回切,音毸。華蘂下垂貌。【張衡·南都賦】敷華蘂之蓑蓑。 又蘇煎切,音暹。【郭璞·山海經贊】江疑所居,風雲是潛。獸有獓𤝱,毛如披蓑。
汉语字典
[①][suō]
[《廣韻》蘇禾切,平戈,心。]
亦作“簑1”。亦作“衰3”。
(1)雨具名。即蓑衣。
(2)用草覆盖;掩。
[②][suī]
[《廣韻》素回切,平灰,心。]
亦作“衰4”。
见“蓑2蓑”。
音韵参考
[广 韵]:素回切,上平15灰,suī,蟹合一平灰心
[平水韵]:下平五歌
[粤 语]:so1
字源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