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藏族唢呐

基本解释

   拼音:zang4 zú suǒ nà

  简介

  藏族唢呐:藏语称“嘉令”,形制与唢呐近似,是藏族人民常用的双簧竖吹乐器。发音低沉,音色浑厚。过去只用于演奏宗教音乐,现也用于器乐合奏或歌舞伴奏。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省藏族聚居地区藏族唢呐杆身木制,呈圆推形,上面开有8个(前7后1)音孔,音孔间镶有金属环饰。杆身上端装有铜质浸子,侵子上套有气牌和唢呐哨,杆身下端安着铜质唢呐碗。唢呐哨用芦苇制成,上口是扁平状的双簧哨片,下口为圆形哨座,套于侵子上。气牌为两块圆形薄钢片,分上下套在侵子上,中间夹有椎形装饰物,上片是在吹奏时用以托住嘴唇,下片用来压紧杆身。

  藏族唢呐虽与汉族地区的唢呐构造一样,但杆身和唢呐碗都较粗大,全长约60厘米。通体装饰精细,外资美观。在铜唢呐碗上雕刻或镶嵌有对称的环形图案和花卉纹饰,并设有拴系飘带的铜环。整个唢呐犹如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有欣赏和收藏价值。

  吹奏方法

  藏族唢呐的吹奏方法是由弱吹渐变为强吹时,首先需要吹奏者找到弱起吹的正确感觉和方法:在气息沉下来的基础上,气流要细而缓,哨口要小,口腔要小但不要失去膨胀感,嘴唇要少含哨片,使哨片的振动面积由大变小。为了保持弱吹时腔体的膨胀感,喉、咽腔一定要打开,气流一定要打到上腭处,共鸣腔里的声音要集中成一个“点”。当我们需要音量渐强时,首先要加强吸气肌肉的用力同时,呼气肌肉开始逐渐加大力量。口缝逐渐加大,哨口逐渐加宽,逐渐加大的气流始终冲向软、硬腭处;下颌骨逐渐向下拉,口腔也是由小到大,但要保持口腔内的控制力。在完成这一系列要求的过程中,感觉声音由一条线逐渐膨胀为满腔灌的强大声音。当然,这些只是对声音力度渐强的宏观控制概念,但由于在实践中,唢呐高、中、低声部的不同,不同调的唢呐以及在同一支唢呐上的不同音区、还有不同的哨片、不同的吹奏风格等等,使共鸣管、腔的位置及用力位置都有着复杂的变化,语言很难表达清楚,所以还是通过惯用的唢呐上、下把位高、低八度的不同吹奏对比,来实现对唢呐声音渐强的吹奏方法的宏观把握。

字义分解

读音:cáng,zàng

[cáng,zàng]

隐避起来:埋藏。包藏。藏奸。藏匿。隐藏。蕴藏。藏污纳垢。 ◎ 收存起来:收藏。藏品。藏书。储藏。

读音:zú

[zú]

亲属,泛指同姓之亲:族规。族长。家族。 ◎ 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族。 ◎ 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稳定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民族。 ◎ 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统称:宗族。氏族。部族。 ◎ 事物有共同属性的一大类:芳香族。 ◎ 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有罪,把全家或包括母亲、妻家的人都杀死:族灭。 ◎ 聚合,集中:云气不待族而雨。

读音:suǒ

[suǒ]

〔唢呐〕管乐器,形状像喇叭,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 ◎ (嗩)

读音:nà,nè

[nà,nè]

〔呐喊〕大声呼喊,如“呐呐助威”、“摇旗呐呐”。

云一题(yunyit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云一题 yunyiti.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3084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