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蚕盐
蚕盐
cán yán
  • 蚕盐的解释
  • 1.五代至南宋政府在农村按户配售食盐的制度。二月育蚕时按户配盐﹐六月新丝上市﹐缴纳夏税时收钱﹐故称。

  • 词语解释:

  • 五代至南宋政府在农村按户配售食盐的制度。二月育蚕时按户配盐﹐六月新丝上市﹐缴纳夏税时收钱﹐故称。蚕盐[cányán]⒈五代至南宋政府在农村按户配售食盐的制度。二月育蚕时按户配盐,六月新丝上市,缴纳夏税时收钱,故称。
  • 引证解释:

  • ⒈五代至南宋政府在农村按户配售食盐的制度。二月育蚕时按户配盐,六月新丝上市,缴纳夏税时收钱,故称。引《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七年》:“先是河南、北诸州官自卖海盐,岁收緡钱十七万;又散蚕盐敛民钱。”胡三省注:“蚕盐所以裛茧。唐天成二年,敕:每年二月内一度俵散蚕盐,依夏税限纳钱。”宋陆游《村兴》诗:“园丁上牛米,村婢博蚕盐。”《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建隆二年》:“官盐阑入禁地贸易至十斤,煮鹻至三斤者,乃坐死。民所受蚕盐入城市,三十斤以上者,奏裁。”
  • 网络解释:

  • 蚕盐五代至南宋,官府在农村实行按户配售食盐的制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以官盐贷于民,蚕事既毕,即以丝绢偿官,谓之蚕盐。”五代后唐就有了这种配售制度,宋代继续实行。蚕盐的配售办法是“以版籍度而授之”。就是按照农村户籍配给食盐,在征收夏税时,农民用丝绢(后改为折钱)向官府缴纳;并规定不许货卖,不许带入城市。这种制度,在距离产盐区较远的农村,有着保证食盐供应的作用。但在蚕盐折价上出现流弊:原来规定每斤蚕盐折钱一百文,改为以粮输纳,一百文折缴小麦二斗五升,再以麦价按每斗一百四十文计算,这一来每斤蚕盐就要缴三百五十文。官府这样套折,弊窦丛生,使农民不胜负担。在庆历元年(1041年)以后,行销海盐,情况有了变化,《宋史·食货志下三》:“自是诸州官不贮盐,而百姓蚕盐岁皆罢给,然使输钱如故。”就是说,官府不再向农民分配食盐,却仍旧向农民收取盐钱。
  • 综合释义:

  • 五代至南宋政府在农村按户配售食盐的制度。二月育蚕时按户配盐,六月新丝上市,缴纳夏税时收钱,故称。《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七年》:“先是河南、北诸州官自卖海盐,岁收緡钱十七万;又散蚕盐敛民钱。”胡三省注:“蚕盐所以裛茧。唐天成二年,敕:每年二月内一度俵散蚕盐,依夏税限纳钱。”宋陆游《村兴》诗:“园丁上牛米,村婢博蚕盐。”《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建隆二年》:“官盐阑入禁地贸易至十斤,煮鹻至三斤者,乃坐死。民所受蚕盐入城市,三十斤以上者,奏裁。”
  • 汉语大词典:

  • 五代至南宋政府在农村按户配售食盐的制度。二月育蚕时按户配盐,六月新丝上市,缴纳夏税时收钱,故称。《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七年》:“先是河南、北诸州官自卖海盐,岁收缗钱十七万;又散蚕盐敛民钱。”胡三省注:“蚕盐所以裛茧。唐天成二年,敕:每年二月内一度俵散蚕盐,依夏税限纳钱。”宋陆游《村兴》诗:“园丁上牛米,村婢博蚕盐。”《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建隆二年》:“官盐阑入禁地贸易至十斤,煮碱至三斤者,乃坐死。民所受蚕盐入城市,三十斤以上者,奏裁。”
  • 其他释义:

  • 1.五代至南宋政府在农村按户配售食盐的制度。二月育蚕时按户配盐﹐六月新丝上市﹐缴纳夏税时收钱﹐故称。
蚕盐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cán

[cán]

昆虫,有“家蚕”和“柞(zuò)蚕”,通常指“家蚕”,吃桑叶,吐丝做茧。丝可织绸缎。“柞蚕”吃柞树叶,丝可织茧绸:蚕丝。蚕茧。蚕食。蚕宝宝(蚕的爱称)。

读音:yán

[yán]

无机化合物,一种有咸味的无色或白色结晶体,成分是氯化钠,用来制造染料、玻璃、肥皂等,亦是重要的调味剂和防腐剂(有“海盐”、“池盐”、“井盐”、“岩盐”等种类):盐巴。盐卤。盐分(fèn )。盐田。 ◎ 〔盐酸〕氯化氢的水溶液,是一种基本的化学原料,多用于工业和医药。 ◎ 化学上称酸类与碱类中和而成的化合物:酸式盐。碱式盐。

蚕盐造句
1、建隆二年,始定官盐阑入法,禁地贸易至十斤、鬻碱盐至三斤者乃坐死,民所受蚕盐以入城市三十斤以上者,上请。 2、应食颗盐(池盐)地界,防乡村私盐进城,损害城内官课,规定不论食盐蚕盐,不许携带一斤一两入城,犯者,一两以上至一斤,买卖人各杖八十。
云一题(yunyit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云一题 yunyiti.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3084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