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送寒衣
送寒衣
sònɡ hán yī
  • 送寒衣的解释
  • 1.旧俗于农历十月初一日,祭祖扫墓,焚烧纸衣,叫"送寒衣"。

  • 词语解释:

  • 旧俗于农历十月初一日,祭祖扫墓,焚烧纸衣,叫'送寒衣'。
  • 基础解释:

  • 旧俗于农历十月初一日,祭祖扫墓,焚烧纸衣,叫/'送寒衣/'。
  • 引证解释:

  • ⒈旧俗于农历十月初一日,祭祖扫墓,焚烧纸衣,叫“送寒衣”。引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十月一》:“十月初一日,乃都人祭扫之候,俗谓之送寒衣……今则以包袱代之,有寒衣之名,无寒衣之实矣。”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山东·惠民县之岁时》:“十月一日,祭先墓,剪彩纸为衣裳焚化,谓之送寒衣。”
  • 网络解释:

  • 送寒衣送寒衣,汉族民间祭祀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夏历十月初一(十月朔日),祭扫祖墓。祭扫时,于坟前焚烧纸糊竹扎的衣服鞋帽,谓冬季来临,气候日冷,为阴间的鬼魂送衣取暖,故名。此俗流行甚早,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描述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在夏历九月下旬,即有“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的。元代在夏历七月进行。《析津志》云:“都(今北京)中人民七月祀先,用麻秸奠酒为诚,买纸钱冥衣烧化于坟,谓之送寒衣,仍以新土覆墓。”明代在夏历十月进行。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十月朔日,纸坊剪纸五色,作男炙衣,长尺有咫,日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日送寒衣。”又演化为把衣服式刻板印在纸上。清张英《渊鉴类函》:“时俗刻板为男女衣状,饰文五色,即以出售,农民竞以(十月)初一日鬻去,焚之祖坟,名日:送寒衣。”清代仍有此俗。
  • 汉语大词典:

  • 旧俗于农历十月初一日,祭祖扫墓,焚烧纸衣,叫“送寒衣”。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十月一》:“十月初一日,乃都人祭扫之候,俗谓之送寒衣……今则以包袱代之,有寒衣之名,无寒衣之实矣。”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山东·惠民县之岁时》:“十月一日,祭先墓,剪彩纸为衣裳焚化,谓之送寒衣。”
  • 其他释义:

  • 1.旧俗于农历十月初一日,祭祖扫墓,焚烧纸衣,叫'送寒衣'。
送寒衣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sòng

[sòng]

把东西从甲地运到乙地:送信。送审。输送。护送。呈送。 ◎ 赠给:送礼。赠送。雪中送炭。 ◎ 陪伴人到某一地点:欢送。送别。送亲。 ◎ 丢掉:断送。

读音:hán

[hán]

冷,与“暑”相对:寒冬。寒色。寒衣。寒冽。寒带。寒战。寒噤。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寒喧。寒来暑往。唇亡齿寒。 ◎ 害怕:寒心。 ◎ 穷困,有时用作谦辞:寒门。寒伧。寒舍。寒窗(喻艰苦的学习环境)。寒酸。寒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

读音:yī

[yī]

人穿在身上用以蔽体的东西:衣服。衣着(zhuó)。衣冠。衣架。衣锦还(huān)乡。 ◎ 披或包在物体外面的东西:炮衣。糖衣。肠衣。 ◎ 中医把胎盘和胎膜统称为“胞衣”。 ◎ 姓。

送寒衣造句
1、农历十月一号送寒衣,人们要在那天把暖和的衣服寄给在另一个世界的祖先,让他们温暖过冬。 2、“十月里来十月一,麻腐包子送寒衣”。
云一题(yunyit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云一题 yunyiti.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3084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