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邦君
邦君
bānɡ jūn
  • 邦君的解释
  • 1.古代指诸侯国君主。 2.指刺史等地方官。

  • 词语解释:

  • 1.古代指诸侯国君主。2.指刺史等地方官。邦君[bāngjūn]⒈古代指诸侯国君主。⒉指刺史等地方官。
  • 基础解释:

  • 古代指诸侯国君主。指刺史等地方官。
  • 引证解释:

  • ⒈古代指诸侯国君主。引《书·伊训》:“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孔传:“诸侯犯此,国亡之道。”《后汉书·阴识传》:“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餘顷,舆马僕隶,比於邦君。”唐刘知几《史通·惑经》:“凡在人伦不得其死者,邦君已上皆谓之弑,卿士已上通谓之杀。此又《春秋》之例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有一本卷子,那破题是:‘圣人思邦君之妻,愈思而愈有味焉。’”⒉指刺史等地方官。引唐韩愈《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维昔经营初,邦君实王佐。”宋曾季貍《艇斋诗话》:“老杜‘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韦苏州‘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皆曲尽其妙。不问诗题,杜诗知其宿僧房,韦诗知其为邦君之居也,此为写物之妙。”清方文《蔡中郎八分书歌》:“寄语邦君覆以屋,勿令风雨生苔痕。”
  • 网络解释:

  • 邦君邦君,是汉语词汇,出自《书·伊训》,解释为古代指诸侯国君主。
  • 综合释义:

  • 古代指诸侯国君主。《书·伊训》:“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孔传:“诸侯犯此,国亡之道。”《后汉书·阴识传》:“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餘顷,舆马僕隶,比於邦君。”唐刘知几《史通·惑经》:“凡在人伦不得其死者,邦君已上皆谓之弑,卿士已上通谓之杀。此又《春秋》之例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有一本卷子,那破题是:‘圣人思邦君之妻,愈思而愈有味焉。’”指刺史等地方官。唐韩愈《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维昔经营初,邦君实王佐。”宋曾季貍《艇斋诗话》:“老杜‘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韦苏州‘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皆曲尽其妙。不问诗题,杜诗知其宿僧房,韦诗知其为邦君之居也,此为写物之妙。”清方文《蔡中郎八分书歌》:“寄语邦君覆以屋,勿令风雨生苔痕。”
  • 汉语大词典:

  • (1).古代指诸侯国君主。《书·伊训》:“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孔传:“诸侯犯此,国亡之道。”《后汉书·阴识传》:“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馀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唐刘知几《史通·惑经》:“凡在人伦不得其死者,邦君已上皆谓之弑,卿士已上通谓之杀。此又《春秋》之例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有一本卷子,那破题是:‘圣人思邦君之妻,愈思而愈有味焉。’”(2).指刺史等地方官。唐韩愈《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维昔经营初,邦君实王佐。”宋曾季狸《艇斋诗话》:“老杜‘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韦苏州‘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皆曲尽其妙。不问诗题,杜诗知其宿僧房,韦诗知其为邦君之居也,此为写物之妙。”清方文《蔡中郎八分书歌》:“寄语邦君覆以屋,勿令风雨生苔痕。”
邦君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bāng

[bāng]

国:友邦。邻邦。邦交(国和国之间的正式外交关系)。邦国(国家)。邦人(本国的人)。

读音:jūn

[jūn]

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君主。君子(a.旧指贵族、统治者及其代言人;b.指品行好的人,如“正人君君”)。君王。君上。国君。君权。君临。君侧。 ◎ 古代的封号:商君。平原君。信陵君。长安君。 ◎ 对对方的尊称:张君。诸君。

邦君造句
1、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心亡。 2、惟兹三风十愆,官员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
云一题(yunyit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云一题 yunyiti.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3084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