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饭颗山
饭颗山
fàn kē shān
  • 饭颗山的解释
  • 1.相传是唐代长安附近的一座山。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白(李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故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后遂用作表示诗作刻板平庸或诗人拘守格律或刻苦写作的典故。

  • 词语解释:

  • 相传是唐代长安附近的一座山
  • 引证解释:

  • ⒈相传是唐代长安附近的一座山。引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白(李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於声调俳优哉!’故戯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后遂用作表示诗作刻板平庸或诗人拘守格律或刻苦写作的典故。宋黄庭坚《次韵吉老十小诗》之十:“学似斲轮扁,诗如饭颗山,室中餘一剑,无气斗牛间。”金元好问《论诗》诗之十五:“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顦悴饭山前。”清唐孙华《夏月盛暑贫甚戏作》诗之二:“梧风入座散炎暉,热客长辞闔两扉。饭颗形容原自瘦,膏粱性质但能肥。”
  • 网络解释:

  • 饭颗山饭颗山,典故名,典出《本事诗·高逸》。“饭颗山”相传是唐代长安附近的一座山。“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后遂用‘饭颗山“作表示诗作刻板平庸或诗人拘守格律或刻苦写作的典故。
  • 综合释义:

  • 相传是唐代长安附近的一座山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白(李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於声调俳优哉!’故戯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后遂用作表示诗作刻板平庸或诗人拘守格律或刻苦写作的典故。宋黄庭坚《次韵吉老十小诗》之十:“学似斲轮扁,诗如饭颗山,室中餘一剑,无气斗牛间。”金元好问《论诗》诗之十五:“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顦悴饭山前。”清唐孙华《夏月盛暑贫甚戏作》诗之二:“梧风入座散炎暉,热客长辞闔两扉。饭颗形容原自瘦,膏粱性质但能肥。”
  • 网友释义:

  • 饭颗山,典故名,典出《本事诗·高逸》。“饭颗山”相传是唐代长安附近的一座山。“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后遂用‘饭颗山“作表示诗作刻板平庸或诗人拘守格律或刻苦写作的典故。
  • 汉语大词典:

  • 相传是唐代长安附近的一座山。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白(李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故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后遂用作表示诗作刻板平庸或诗人拘守格律或刻苦写作的典故。宋黄庭坚《次韵吉老十小诗》之十:“学似斲轮扁,诗如饭颗山,室中馀一剑,无气斗牛间。”金元好问《论诗》之十五:“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清唐孙华《夏月盛暑贫甚戏作》诗之二:“梧风入座散炎晖,热客长辞阖两扉。饭颗形容原自瘦,膏粱性质但能肥。”
  • 其他释义:

  • 1.相传是唐代长安附近的一座山。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白(李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故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后遂用作表示诗作刻板平庸或诗人拘守格律或刻苦写作的典故。
饭颗山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fàn

[fàn]

煮熟的谷类食品:大米饭。 ◎ 泛指人每天定时分次吃的食物:早饭。饭菜。饭馆。饭量。酒囊饭袋。 ◎ 吃饭,或给人饭吃:“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喂牲畜:饭牛。

读音:kē

[kē]

小而圆的东西:颗粒。 ◎ 量词,指圆形或粒状的东西:三颗珠子。

读音:shān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 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 形容大声:山响。山呼万岁。 ◎ 姓。

云一题(yunyit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云一题 yunyiti.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3084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