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黥首
黥首
qínɡ shǒu
  • 黥首的解释
  • 1.古刑法。于额上刺字。 2.古风俗。于额上刺字或图纹。

  • 词语解释:

  • 古刑法。于额上刺字。古风俗。于额上刺字或图纹。黥首[qíngshǒu]⒈古刑法。于额上刺字。⒉古风俗。于额上刺字或图纹。
  • 引证解释:

  • ⒈古刑法。于额上刺字。引《后汉书·朱穆传》:“臣愿黥首繫趾,代穆校作。”李贤注:“黥首,谓凿额涅墨也。”《后汉书·蔡邕传》:“及卓被诛……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⒉古风俗。于额上刺字或图纹。引《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翦髮黥首,文身裸袒之国,靡不奔走贡献,懽忻来附。”李周翰注:“黥首,雕额也。”
  • 网络解释:

  • 黥首黥首,汉语词语,拼音为qíngshǒu。释义为古刑法,于额上刺字或古风俗,于额上刺字或图纹。出自《后汉书·朱穆传》、《后汉书·蔡邕传》、《文选·王褒》。
  • 综合释义:

  • 古刑法。于额上刺字。《后汉书·朱穆传》:“臣愿黥首繫趾,代穆校作。”李贤注:“黥首,谓凿额涅墨也。”《后汉书·蔡邕传》:“及卓被诛……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古风俗。于额上刺字或图纹。《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翦髮黥首,文身裸袒之国,靡不奔走贡献,懽忻来附。”李周翰注:“黥首,雕额也。”黥首[qíngshǒu]在额头上刺字、涂墨。古代多用为对犯人的刑罚。《后汉书.卷四十三.朱晖传》:「臣愿黥首系趾,代穆校作。」《三国演义.第九回》:「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
  • 网友释义:

  • 黥首,汉语词语,拼音为qíngshǒu。释义为古刑法,于额上刺字或古风俗,于额上刺字或图纹。出自《后汉书·朱穆传》、《后汉书·蔡邕传》、《文选·王褒》。
  • 汉语大词典:

  • (1).古刑法。于额上刺字。《后汉书·朱穆传》:“臣愿黥首系趾,代穆校作。”李贤注:“黥首,谓凿额涅墨也。”《后汉书·蔡邕传》:“及卓被诛……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2).古风俗。于额上刺字或图纹。《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剪发黥首,文身裸袒之国,靡不奔走贡献,欢忻来附。”李周翰注:“黥首,雕额也。”
  • 国语辞典:

  • 在额头上刺字、涂墨。古代多用为对犯人的刑罚。黥首[qíngshǒu]⒈在额头上刺字、涂墨。古代多用为对犯人的刑罚。引《后汉书·卷四十三·朱晖传》:「臣愿黥首系趾,代穆校作。」《三国演义·第九回》:「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
  • 辞典修订版:

  • 在额头上刺字、涂墨。古代多用为对犯人的刑罚。《后汉书.卷四十三.朱晖传》:「臣愿黥首系趾,代穆校作。」《三国演义.第九回》:「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
  • 其他释义:

  • 1.古刑法。于额上刺字。2.古风俗。于额上刺字或图纹。
黥首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qíng

[qíng]

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黥首。 ◎ 在人体上刺文字或图案并涂上颜色。

读音:shǒu

[shǒu]

头,脑袋:首饰。首级。首肯(点头表示同意)。 ◎ 领导的人,带头的:首领。元首。首脑。首相(xiànɡ)。 ◎ 第一,最高:首都(dū)。首府。 ◎ 最先,最早:首次。首届。首创。首日封。首义(首先起义)。 ◎ 出头告发:自首。出首。 ◎ 量词,指诗和歌:一首诗。 ◎ 姓。

云一题(yunyit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云一题 yunyiti.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3084号-17